扎根西北,独树一帜;薪火相传,育英无数。
坐落在黄河之滨的兰州大学,拥有115年办学历史,虽地处西北,但始终与时代相连、与家国共进,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不等不靠、勇于改革,秉持“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聚焦“国之大者”,彰显西部特色,努力蹚出在欠发达地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之路,形成了独特的“兰大方案”,谱写了中国大学与民族同命运、与时代同进步的壮丽篇章。
薪火相传 改革中集聚发展能量
1909年,甘肃法政学堂建立,即兰大前身。文献记载,兰大及其前身曾是“甘肃省之最高学府,亦开封以西、塔城以东之最高学府”。
1946年,知名教育家辛树帜以“不可为之日而为之”的精神,“再造”了拥有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医学院和兽医学院的国立兰州大学,使兰大从一所地方性院校转变为扎根西部、面向全国的综合性大学,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承担起建设西北、振兴祖国的历史使命。
兰大偏居西部,信息相对闭塞,经济相对落后,却云集了一批来自海内外的名师贤才。他们坚贞不渝地怀抱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之追求,决心以实际行动改写西部乃至祖国的贫瘠面貌。
植物细胞生物学家郑国锠就是兰大生物学科的开拓者。1951年完成美国学业后,他抱定“科学救国”的信念,在众多高校中选择了当时条件十分艰苦的兰大,从此在这里教书育人61年。他曾说:“如果要求条件好,留在美国就好了,回来就是想为新中国做点什么事,兰州应该是需要人的地方。”
郑国锠和师生们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为我国植物细胞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打下的基础助力兰大生物学直至今日仍在我国生物学科中占有重要一席。
彼时,像郑国锠一样,大批教育工作者从全国各地赶来,扎根兰大,立足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状,正视困难而又攻坚克难,促成了诸多“兰大现象”的产生,也使兰大逐步发展为全国高等教育布局中的一所关键性、战略性高校。
1955年,出于培养“两弹一星”工程人才的需要,兰大率先在全国建成了核学专业,此后几十年,为国家输送了大量核专业技术人才,在我国最艰苦的地方撑起了一片天。
地理与地貌学家李吉均将梳理中国地理地貌的“前世今生”作为毕生事业,他培养的百余名弟子中,有不少已成长为国内重点科研院校学科带头人和知名学者。他和秦大河院士、效存德教授师生三代先后勇闯地球“三极”的故事,至今是科教界广为流传的学术佳话。
从立志“营养救国”到推动中国草业科学发展,我国草业科学创始人任继周院士创建了全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第一个草原系、第一个草原本科专业统一教学计划,使西北草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人生路上,他本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但他把一辈子留在了兰大,献给了中国草业科学事业。
我国集水农业创始人赵松岭教授面对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长期的生态系统退化和群众生活困难,和团队一道研发了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提出了集水农业理论体系,惠及百姓,造福百姓。
百余年的历程,似大河奔流;百余年的人物,如星光闪耀。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扎根西部、奉献西部,在西部做出了一番事业。”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说,他们的辛勤付出奠定了兰大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坚守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兰大“接班人”。
2004年,还在国外工作的黄建平受邀回到母校兰大任职。他创建了大气科学学院,使曾经不起眼的学科跻身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他带领的团队也成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在美国工作和生活虽然安逸,但长期下去,人就没了动力,而回国有更大平台。”黄建平说,事得其人,人得其事。2021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学校实现了“双向奔赴”。
2016年,在黄建平的努力下,兰大发起“一带一路”气候与环境观测网建设,旨在提高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监测和预警能力,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贡献“兰大智慧”。目前中国段7个站点已全部建成,国外部分站点也已建成。
学府有高楼,名师续弦歌。今年60岁的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许鹏飞学习在兰大,成长于兰大,执教于兰大,将美好的青春奉献给兰大。
许鹏飞说:“原化学系名师荟萃,学术交流非常活跃。一场学术报告不经意间的启发,一位名师的精心点拨,就能改变某位学生的人生,我就是受益人。那时,朱子清先生、刘有成先生、黄文魁先生、陈耀祖先生等前辈搭建的‘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是为兰大化学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插上了翅膀。”
回顾历史,放眼当下,高质量人才集聚是兰大仍然活跃在中国高等教育舞台的“秘笈”。
2020年,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靳志文成为兰大首批“萃英学者”,从事基于金属卤化物的射线探测及成像技术研究。“萃英学者”身份的加持不仅使他获得了校内科研经费,还帮助他组建了学术团队,让他在办公实验空间、研究生招生指标等方面得到优先保障。
“我在兰大备受尊重,深刻体会到爱才是兰大的优良传统。”靳志文说,学校为他的工作和生活都提供了贴心服务,让他可以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2023年12月,他带领的新型半导体辐射探测技术团队在金属卤化物X射线探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