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会员服务广告刊登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校区新闻

陕西科技大学的第三次创业

作者: 来源: 日期:2017/2/22 17:32:43 人气:20 评论:0 标签:

  三次创业,两次更名,一次搬迁……这所从校名上看不出什么特色,但却货真价实的老牌院校实际上部分见证了新中国教育院校史的变迁。

  在“双一流”的浪潮和建设过程中,挑战几乎无处不在,对此,陕西科技大学校长姚书志实际上有非常清晰地认识,对“野蛮生长”保持警惕,特色学科单点突破,围绕行业来解决重大社会需求,在他的带领下,陕科大开始了第三次创业的历程。

  这所轻工特色鲜明、具有历史积淀的老牌学校经历了搬迁,更名等诸多变动,在光辉历史的后面有着“不为外人道”的艰难。现在我们又将面临新的挑战。

  陈志文:陕西科技大学其实非常有特点,但从校名上看不太出来,因为国内叫科技大学的院校有很多。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陕西科技大学的历史和特点?

  姚书志:确实,现在叫科技大学的院校,在陕西可能都已经不下10个了。陕西科技大学其实是一所轻工特色很鲜明的学校,我们学校把58年来的建校史概括成三句话:“三次创业,两次更名和一次搬迁”。

  陕西科技大学1958年建立于北京,名字叫北京轻工业学院,轻工业特色非常突出,是我国第一个轻工本科院校,当年趁着“大跃进”的高涨热情开始了第一次创业。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我们搬到了陕西省咸阳市,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接着开始了我校在非省会城市长达30多年的艰难创业,这是第二次创业。后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1998年国务院进行了高等教育院校的调整,我校改成中央与陕西省共同管理,以陕西省为主的体制。2002年,学校更名为现在的陕西科技大学,开始了第三次创业的历程。

  陈志文:陕西科技大学并不是后来成长起来或从专科转过来的,而是一所拥有历史积淀的老牌学校。

  姚书志:对。而且我校后来的创业也很令人骄傲,现在说起来很多老同志都热泪盈眶,但是光辉历史的后面也有着“不为外人道”的艰难。我校在北京的时候是北京八大名校之一,也是1978年国务院颁布的全国88所重点学校之一。后来的发展由于地方和各方面的原因,遇到了很多困难。

  但现在看来,我们又面临着一个“挑战”。陕西科技大学是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陕西省和轻工联合会、轻工总集团共建的一所学校,也是俗称“小211”的高校。经过50多年的发展,陕西科技大学已经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陕西科技大学的特点,从专业学科上来讲,还是以轻工为主。1958年建校的时候,周总理从全国调来众多轻工专家来到学校,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全国日常用品短缺等问题,重点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有很鲜明的行业特色。

  轻工行业随着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在专业建设中也从老轻工向新轻工转型,我们经历过野蛮生长的阶段,但从整体看,“野蛮生长”可能对学校没有好处,还是需要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

  陈志文:对,当时大都是行业办学。

  姚书志:我们现在还是围绕行业来解决重大社会需求,也获得了很多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

  陈志文:具体有哪些特色学科或者专业?因为轻工行业几乎还是上个世纪的一个概念和定义,现在实际上已经泛化了。

  姚书志:一开始是解决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由短缺经济已经变成了过剩经济,轻工也注入了新的内涵。我们最有特色的是轻工专业,但皮革、造纸、发酵、材料中的玻璃等这些专业在全国也都很有名。在传承老轻工特色的同时,我们在食品安全、环境等方面,也在从老轻工向新轻工转型。

  陈志文:90年代末有一波院校合并潮,紧接着伴随扩招,高等教育可以说经历了一场“野蛮生长”。在这种大背景下,陕西科技大学这类行业特色鲜明的学校反而是吃亏的。

  姚书志:实际上陕西科技大学在1998年以后也经过了“野蛮生长”的一个阶段,原来是工科一个学科,到现在已经有8个学科,增加了经济、管理、化学、文学、艺术、理学、政治学等很多学科。但整体来看,“野蛮生长”可能对学校没有好处,还是需要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老子讲“为学日益”,“为学”要一层一层地往上走,沿着一个方向。

  围绕优势学科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在关联的相关领域或交叉领域进行突围和拓展,除了老学科,陕西科技大学积极支持能为地方经济重大战略服务的专业和学科。

  陈志文:您做校长多少年了?

  姚书志:我当校长是一年半,做副校长10年。

  陈志文:您对学校今后的长久发展有什么样的思考,要有特点,对吧?

  姚书志:对。学校发展到现在,整体还是要围绕自己原有的特色和优势,在这方面积聚更多的人才,包括从海内外引进更多人才资源。

  学科建设上,我们现有的方向是明朗的,关键是在现有基础上怎样提高。还有一个问题,学科发展需要一种支撑在其中,如果没有强大的支撑,学科整体的发展水平就相对比较弱。能不能引进一个院士?他本身就会带来一个研究方向。但是我们整体还是需要围绕一个学科方向,不能泛化或者“野蛮生长”。

  陈志文:对,围绕优势学科然后有所为有所不为,适当聚焦。同时,不是固守在原来的优势学科或者专项,而是在和它关联的某些领域尤其交叉领域,进行突围,获得新的生长机遇。

  姚书志:对,其实轻工是一个很中国的概念,是短缺经济时期的产物,到了过剩经济时期,轻工属于什么样的内涵,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

  陈志文:这就是我想问的。我看了学校的一些造纸展示,第一个反应就是在互联网普及的情况下,用纸会越来越少,那么这个学科又怎么去发展呢?

  姚书志:造纸用的是一些木材或草,都是生物性的材料,国际上现在的主要方向是生物纸怎样向能源这方面转化。我们最近也从加拿大请来一个院士,他主要研究生物纸,生物纸造纸的材料完全可以转化成能源。再比如,像石油、煤炭这类稀缺资源,如何用另外一种能源产品去替代?这是人类长期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很关键的问题。我们也在转型,也在请国外的专家和我们一起来探索。

  陈志文:既是危机又是机会。目前计划突出哪几个学科方向?

  姚书志:轻工学科我们目前在全国排位第五、第六,肯定要积极支持,另外像材料学科,我们和交大的金属材料等都不一样,主要是在传统的玻璃和陶瓷的基础上来延伸。材料和轻工专业都是以化学为基础和支撑的,所以我们化工学科在全国排位也在前30%左右。除了这些老学科,陕西科技大学现在还积极支持比较环境和食品这些能为地方经济重大战略服务的专业和学科。

  我们想要建成全国“双一流”院校很难,目前陕西提出四个“一流”,作为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我们有义务去争一流,并为此进行了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陈志文:我赞同必须立足地方,否则就是无源之水了。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双一流”,您怎么评价“双一流”?

  姚书志:“双一流”是国家的一个决策,但是整体上来讲有很多问题,政府在调配着整体的教育资源,行政化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我觉得,对于陕西科技大学这样的省重点建设学校,想要在全国建成“双一流”院校是不可能的。

  陈志文:但学科是有可能的。

  姚书志:学科也只能说不断提升,但绝对不可能到第一名。因为没有“985”“211”这样的学科资源,一个瘦子无法和胖子去抗衡。但是,随着国家两个“一流”建设,陕西提出了四个“一流”,就是在“一流学校”、“一流学科”以外建设“一流专业”和“一流学院”。既然陕西省把我们列入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我们就有义务给陕西省去争一流,而我们又没有列入国家的一流中去,这个压力实际非常大。学校这一年多来也进行了一些大的改革,比如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等等。

  随着我国从第二经济体逐渐向第一经济体逼近,世界的学术中心也会向中国转移,人才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资源,正在呈现回流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人才引进的密度会越来越大。

  陈志文:国家有“双一流”,地方也有“双一流”,这是一个发展机会,大家都想去抓住,所以“双一流”建设有个现象非常有意思,大家马上下手的就是抢“人才”。人才和“双一流”建设是直接关联的。我研究过香港大学这二十几年的发展历史,当时香港把钱大量投在教育上,短期内全世界的优秀人才聚集到香港,使香港的一些学校变成了一流大学,这是活生生的例子,关键就是抢人才。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陕西科技大学怎么抢人才?

  姚书志:人才是分层次的,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研究需要不同的人才。在纵向上,我们国家有院士,有长江学者,有杰出青年教师……既有分类又有分层,人才应该既是类型不同,也是层次不同的一个复合体。

  陕西科技大学把人才分了五个层次,比如第一个层次是领军人才,指的是院士和带有国家级头衔的,如长江学者;第二个层次是特聘教授,如“985”院校的二级、三级教授;第三个层次叫“学术骨干”,比如目前“985”学校的一些副教授,我们看准了他有潜力,就可能把他聘请到我们学校来。这三类引才整体上来说都已经有了一定成果。我们把博士也划了三个档次,一般博士、高水平博士还有青年拔尖人才,我们把博士中有原始创新潜质的也当成人才。

  另外,学校想在外国吸引人才,外国人不了解你,没有一个人在你这里生活过。怎样突破这个瓶颈,需要有特别的办法。

  陈志文:对,前些年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之外其他地方很难有外国人聚集,原因就是待不住,因为当地没有那么多外国人。人需要群居,需要社交。这些年的趋势非常明显,从来华留学就能看出来,北京、上海的占比下降,成都、南京这些城市占比在上升,说明条件越来越成熟了。我相信西安已经有一批外国人了,这样人才就能待得住。

  姚书志:如果说我们引进100个人才,中间有50个甚至30个人达到预期,就很好。我们不需要100%的成功。其实我们对人才的态度就是这样,只要你有创新能力或者潜质,成才或者最终能不能发挥创新能力,有各方面的原因,人才的成长也非常复杂。所以我觉得应该以更加宽容的心来对待人才,当然我们也是要考核的。

  陈志文:我觉得这是比较清醒冷静的定位和分析判断。

  姚书志:陕西科技大学引进人才的战略是“引进与培养”并重,这中间有一个误区,很多人说“请来女婿气走了儿”,引进人才待遇高,与本土成长起来的人才有差别。我觉得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学校把人才引来了,他其实就是我们学校的一员。引来的人才也会随着我们学校共同成长,也会有感情,所以不能先入为主。此外,对学校现有的教师队伍,学校也拿出了“学历提升计划”,如果愿意出去学习,开阔视野到国外进修,学校也会有政策支持。

  陈志文: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现在大家都在引进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10年前,大学一年补充16万老师,现在每年也就两三万,实际都是在着眼于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海外人才。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姚书志:第一,人才其实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其实是一种资源,有资源就有配置。整体上来说,和美国相比,我们国内的高等教育质量可能还有一些差距,人才有可能像水一样,从高往低流。另外,国家也把“开放”作为我们五大理念之一,因此可以预期,在这种不断的开放中,人才的流动会加快。第二是学术中心的转移,和国家的整体实力正相关。可以预期,我们国家将从第二经济体逐渐向第一经济体逼近,世界的学术中心也会向中国转移。

  陈志文:这与经济必然关联。

  姚书志:对,随着中国在将来成为或者接近第一大经济体,我们整体的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时候,学术中心就会在中国建立,其实就是人才的集中。当然这个过程会很漫长,这期间,我们人才引进的密度会越来越大,引进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陈志文:陕西科技大学如何去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

  姚书志:我们首先是给人才一个学科平台,如刚才讲的第一类领军人才,我们给1000万到2000万的科研经费,第二类特聘教授给800万左右的科研经费,不同层次的人才给不同层次的支持,让人才能够干成事业。第二就是生活、住房、子女等方面的照顾,像第一个层次的人才最多可能给到百万安家费。

  从官员到校长的转型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视野,在陕西科技大学的“十三五”规划中,将在5至10年内建成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以陕西科技大学现有状况和58年的积淀,设立这个目标是合适的。

  陈志文:首先是事业平台,其次是物质,这比较现实。回过头来,您做副校长十几年,又做校长一年多,您对陕西科技大学未来发展有什么样的一个考虑或愿景?

  姚书志:陕西科技大学“十三五”规划已经有了,要建成一所国内知名、特色鲜明,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这是我们的愿景。另外,我们是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高校,国家对我们有要求,我们也是陕西省高水平建设、重点支持高校,省内对我们也有要求。以陕西科技大学现有状况和58年的积淀,我觉得这个目标是合适的。

  陈志文:您给自己定了多长时间完成这个目标?

  姚书志:5-10年吧。

  陈志文:您实际上是从政府然后到学校,在政府的角色里我特别注意到您做过规划和高教,从官员到校长这个角色转换里,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姚书志:行政主要是制定政策,不解决具体的、面对面的一些问题。到了学校以后当副校长、校长,按照级别比原来厅里边的处长要高得多,但是我要处理的面对面的问题也比原来多得多了。

  在国内,校长有个“钱”的责任,但不完全是钱,还有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比如引进人才的时候,有些高水平人才的家属问题需要解决,这些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校长承担了无限的责任。如果不摆平这些事情,就不能给教师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环境,就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心和谐的环境。

  另外,原来在省高教处的时候,在培养人才方面,我会放在陕西省、放在全国的角度来看改革是否合适,会从更宏观的视野来看,我们究竟该干什么。在学校,培养人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我们究竟完成得怎么样?我们有没有那么多设备和师资保证按照国家要求,完成可靠的接班人和有质量的建设者的培养任务?如果不能完成这个任务,我当这个校长就会觉得问心有愧,愧对国家的托付,愧对学生以及家长的信任。

  陈志文:这段工作经历让您的视野不一样了。从个人角度,您简单评价一下自己这个校长做得怎么样?

  姚书志:我对我做校长的好坏无法评价,但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是一个很尽职的人,是一个很投入的校长。

  我想给学校树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这种理念,在我上任的第一天就在全校大会上讲过。经过一年多,中间有全国学科评估这样一个契机,现在陕西科技大学教师都已经知道学科建设是什么,为什么要搞学科建设,怎么来搞学科建设。对于我们这一类高水平大学,要把学科建设搞上去有着非常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大家有这种自觉性,只要上下一致,肯定会成功!

  陈志文:姚校长,你是我见过的校长里比较特别的一位,特别的经历让你视野很开阔,同时也非常务实。希望陕西科技大学在这种清醒定位下,借着“双一流”的东风,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创造出新的成绩!谢谢姚校长!

  姚书志:谢谢!

本文网址:http://www.jypx888.com/show.asp?id=3186

              重点推荐:魅力女性工程                                                                       最新推荐:农业培训                             教育培训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