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会员服务广告刊登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就业新闻

多管齐下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局

作者: 来源: 日期:2017/3/2 15:09:20 人气:25 评论:0 标签:

  就业观念滞后,择业取向偏差;人才培养专业结构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浪费现象严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社会有效需求下降,用人岗位减少等多种原因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难就业问题。要转变就业观,调整教育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业教育,加快经济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岗位,多方努力形成合力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每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必然遇到的问题,我国也不例外。为什么2013年的矛盾如此突出?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高校的问题,也有市场需求问题,还有学生自身问题。

  四大原因导致就业难

  第一,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择业取向偏差,导致“有业难就”、“有业不就”。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2010年全国招收普通本专科生达到661.75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2385万人,毛入学率26.5%,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告别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与时俱进地转变,部分毕业生仍有过高的就业期待:到大城市就业;只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央企就业;只到能留档案、落户口的单位就业;只到高收入、高地位的单位就业等。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堪忧,迎来“史上最难就业季”,另一方面,乡镇基层单位却苦于招聘不到优秀人才。

  第二,人才培养专业结构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使人职匹配产生错位,形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一是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问题。现在不少高校都希望建成综合性大学,片面强调专业设置的“大而全”,许多高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教学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结构性的错位。首先,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市场因素,致使一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前就注定其不能就业或就业困难。据国家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上理科偏多,工科偏少,农科最少。在人文社科专业,文哲史基础学科偏多,经济、金融、贸易、工商管理等应用型学科偏少。其次,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使人职匹配产生错位,形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再其次,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就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二是只注重理论教育,缺乏实践引导,在大学生的培养环节上,高校更多地侧重于理论教学、课堂授课和考试考查。对大学生专业方面的实践教育仅限于对部分课程的验证性实验,综合实践仅依靠二到三个月的实习。

  第三,用人单位信息不完全,就业环境不平等,人才高消费等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面对大学毕业生,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根据大学毕业生的毕业学校教育文凭、教育程度来筛选应聘者,尤其一些高校招聘用人时提出要招“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毕业生,人为地把大学分为“一本”、“二本”、“三本”,有的用人单位把高校分为不同的层次、等级,认为教育层次可以反映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教育层次越高就越容易就职,其反映出来的市场信号是社会需要高学历人才,导致整个社会出现过度教育,人才高消费等资源浪费现象。其实学历不一定反映个人工作能力,这种选择的结果很可能是学历高、能力低的人反而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与市场需求并不相符。

  第四,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社会有效需求下降,用人岗位减少,给毕业生就业带来较大影响。国际国内经济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的外贸、出口、投资、就业等,从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与此同时,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数量也达到历史最高峰,全年城镇需要安置就业总人数将达到2500万人,而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数仅有1200万个,供过于求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如何破解就业难难就业

  就业是每个人的安身立命之基,是家家户户的温饱幸福之源。合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难就业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共同努力。

  第一,积极引导并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转变,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进一步转变观念,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需要,主动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中西部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当代大学毕业生应当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完美结合。树立科学的择业观,认清就业形势,对自身实际和未来发展有客观准确的分析和定位,保持乐观的心态、冷静的心态,以主动的心态面对就业。要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大学毕业生要尊循社会矛盾发展的客观规律,勇敢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在大学期间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拓展社会阅历,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着力提升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自身人格修养、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要结合个人的专长和兴趣爱好,从平凡的岗位做起,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沉下心来,脚踏实地,矢志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用勤劳双手和一流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

  第二,深化教育改革,积极调整教育结构,着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要下大力气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健全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高校要主动面向劳动力市场,认真调研劳动力市场现状,科学预测劳动力市场需求,明确自身定位,及时调整专业、层次结构,不断促进人才结构的优化。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规划招生专业,调整学科布局,对连续两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实行减招,直至停招。解决就业问题上的结构性矛盾,要下放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改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防止“千校一面”的雷同化趋势,突出特色和优势。二是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向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转变,让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成长。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调整课程比例,适当提高实践课的比例。改善学校实践场所条件,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学手段,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技能训练。要加强学校与政府、企事业的多层次合作,促进高校与地方政府、产业集群和企事业共建学生实习及实训基地,搭建实践育人的平台,通过多种渠道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和用人单位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三是通过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来解决就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要推进信息上网工程,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用人信息平台。要完善就业服务,将校园招聘活动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规范用人单位招聘行为,加强对公务员招考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活动的监督,促进就业公平。

  第三,加快经济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岗位,全力促进就业。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济结构调整要有利于增加就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方向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调整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化解产能过剩,坚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突出结构调整的重点。要在淘汰旧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要加快发展转变的步伐,使国民经济增长较快从投资驱动模式向消费驱动模式转变,走信息化、现代化服务业相融合及低碳发展的新型道路。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尽快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当前应借助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促进第三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四,加强创业教育,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相关政策及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出台并落实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税收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地落户等优惠政策。要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在资金技术、场地、信息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大扶持力度,设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强对自主创业大学生群体的创业资讯及创业技能指导服务,鼓励支持和引导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首次出资额允许为零。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要协同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开设专业创业指导课程,将学生的就业观念由传统的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创业,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结合起来,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本文网址:http://www.jypx888.com/show.asp?id=3290

              重点推荐:魅力女性工程                                                                       最新推荐:农业培训                             教育培训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