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会员服务广告刊登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媒体观点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首场推广活动举行

作者: 来源: 日期:2019/4/3 10:16:15 人气:56 评论:0 标签:

“我会陪你去经历,但是路要自己走……”伴着师生情景剧的歌声,3月29日,由中国教育学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办公室主办的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首场推广活动在重庆市巴蜀小学拉开帷幕,来自全国的教育专家和近400所学校的校长、教师参会。会议聚焦“教育是‘做’的哲学:学校综合改革与教师使命”,专家、校长、教师共议学校综合改革实践及教师责任,展示一线教育工作者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为什么举办成果推广会?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表示,推广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炼总结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形成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的共享机制,充分发挥获奖成果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这对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学校和教研部门可以做什么、怎么做?荣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重庆市巴蜀小学和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分享了他们的经验。

巴蜀小学凭借《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成为荣获特等奖的唯一一所小学。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马宏介绍说,巴蜀教育人紧紧围绕学科育人功能,以关键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在不断追问中研究,实践并凝练出以“学科+”为主要特征的课程综合化实施模式。巴蜀小学坚持“教育是做的哲学”,进行“学科内融合”“学科+学科”“学科+生活”“学科+技术”以及“三力协同评价方案”等创新实践,以突破性的思维冲破壁垒、联通知识,充分发挥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让教育回归到“人”,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成果推广会当天下午,巴蜀小学通过牵手9个研究共同体单位,以师生代言、深度卷入的方式向与会者立体呈现了“学科+”成果的研究历程,呈现了国家三级课程管理在一所学校落地的系统解决方案。

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刘达在推广活动现场对研究成果《走向世界的中国数学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上海经验》作了分享。上海市在义务教育阶段构建了以立德树人、创新实践为标志的数学课程体系,形成了以教学方式变革为标志的数学教学体系,建立了以改进教学为标志的数学学业质量评价体系,优化了以服务课改为标志的数学教研专业保障体系……清晰的改革脉络、翔实的数据支撑,让参会代表看到了一项区域成果背后的故事。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表示,全国教育大会发出了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动员令,巴蜀小学和来自全国许多地方的教学探索,正是落实全教会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改革创新,持之以恒。”听取两个特等奖成果介绍后,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宋乃庆用8个字点评。他指出,“上海经验特别值得总结的是他们构建了立德树人、创新实践的课程体系,建立了以改进教学为标志的教育质量评价,为全国的教研机构提供了示范和引领。巴蜀小学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国家课程为骨干,以学科育人为基础,坚持18年‘学科+’课程改革,从小课堂走向中课堂,进而走向大课堂。深入研究获奖成果,发现经验背后的特质,才能让不同区域和学校在学习借鉴中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

会议期间,来自北京、江苏、浙江、江西等省份的5所一等奖获奖学校也分享了他们的成果。

围绕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现实,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校长楼朝辉分享了学校30年差异教学的实践研究,通过鼓励学生展示落实评价,践行“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学生”的理念,使每个孩子的个性生长得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

“我校倡导跨界融通、成己成人的大成教育”。在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的今天,跨学科教学备受关注。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朱爱华分享了研究和实践跨界学习20年的成果。朱爱华谈到,学校探索“学科+”、跨界整合并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育完整的人。

围绕“立德树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胡兰分享了该校“成志教育”的成果。清华附小从办学历史追根溯源,找到了学校的文化基因——成志,并发挥语文学科的立人作用,逐渐向校本课程拓展,通过“1+X”课程实现课程育人的功能。

如何通过学校课程促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学生的素养养成上?对此,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副校长李娟对该校成果《“服务+”课程为家国情怀打好底色》进行了分享。李娟介绍,学校坚持对“服务+课程”深耕细作,引领学生走进社会与生活,感受时代的气息,从而激发学生成长的内驱力。

江西省吉安县敖城镇三锡坊前田希望小学副校长王林华介绍了这所不足10名教师的村小,如何在“无资源、无指导、无章法”的条件下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探索,为乡村小学发展提供了范本。

“一天半的会议,听到了7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区域或学校的分享,让我深刻感受到,他们之所以能获奖,一是来源于他们对学校课程创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持续性关注,二是他们都特别重视团队建设,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作为校长,我受益匪浅。”河北省迁安市第七实验小学校长杨晓刚动情地说。

3月30日上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的教学改革和教师使命”话题,专家、学者、一线实践者通过主题沙龙的形式,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教学改革的价值意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教学改革的关键与核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2019年将成为基础教育的质量年,教学改革将成为高频词,教师才是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心正在由普及转向内涵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九个坚持”“六个下功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为我们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提供了重要遵循。作为教师,最关键的能力就是爱的能力,要爱我们的国家,爱学生,爱教师这个职业。

据了解,会议期间巴蜀小学发起了“写给未来教师的一封信”活动,倡导参会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书写一封给未来教师的信。有代表写道:面对未来,万物互联、开放共享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有“闻先”的能力,即持续学习能力;要“享静”,无论未来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身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坚持闹中取静;要以“做”的哲学,守候生命的静好。这是教师对教育的期盼,也是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师使命给出的答案。


本文网址:http://www.jypx888.com/show.asp?id=5968

              重点推荐:魅力女性工程                                                                       最新推荐:农业培训                             教育培训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