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会员服务广告刊登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媒体观点

知心的辅导员怎样与大学生“打成一片”

作者: 来源: 日期:2019/6/27 10:04:01 人气:53 评论:0 标签: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度“最美高校辅导员”的评选结果。“最美”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定义“最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指出,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对于辅导员来说,要做到“最美”,其中一个重要条件是要做到与学生知心。知心必须做到与学生深度融合,深度融合的特点是心灵相通、深度对话的知心辅导。这样的知心辅导要成为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成为“最美”辅导员形象塑造的新载体。

辅导员要与大学生知心

融合在《辞海》中的定义为,几种不同的事物融汇成一体。心理学上将其引申为不同个体或群体经过一定的接触,在认知、情感和态度上趋于一致。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指的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主体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客体之间在认知、情感和态度上相互融汇,心灵上彼此相应。

辅导员是大学生入校后的第一接触人,他们接触频繁,关系密切,是一种师生关系,同时也保持着一份朋友情谊。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尤其是“90后”“00后”大学生群体,他们不愿接受某些辅导员的教条式管理,追求自由、平等,拥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而辅导员也多以师者的身份教育为主。因此,造成了辅导员对学生的亲和力不够,学生对辅导员的贴心度不强的现象。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与学生应达到认知、情感、态度的一致与共鸣,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所需,助力学生成长。

辅导员是大学求学生涯过程中的始终陪伴者,必然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主体的角色。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教与被教的关系,是主动传授知识与被动接收信息的关系,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而深度融合提倡的是一种平等、互动、互补、共同进步的师生关系。

知心辅导的特征

基于深度融合的知心辅导与其所提倡的师生关系理念,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平等性与主导性并存。建立平等的关系是开展深度融合工作的前提,辅导员应以平等的身份多深入学生群体,多倾听学生声音,多了解学生诉求,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信任关系,让学生见到辅导员时不畏惧、不害怕,与辅导员交流时不隐瞒、不伪装,双方真诚交流、坦诚相待。同时,由于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先进思想和理论的传播者,在平等的关系中要起主导作用,用先进的思想去影响大学生,用与时俱进的理论去武装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交融性与艺术性同在。辅导员要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做学生最信任的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但是辅导员的身份依然是教师,碍于传统师生关系的观念束缚,师生关系的“屏障”有时会“阻碍”朋友情谊的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掌握一定的工作艺术,消除学生对辅导员的那道“屏障”,让学生能敞开心扉,让辅导员走入学生群体中。辅导员也需要“放低”身份与姿态,主动去亲近学生、了解学生。

三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共进。以深度融合为特征的知心辅导作为一种工作理念、工作方式的提出,不能只停留在理念的阶段。只有辅导员群体行动起来,真正把工作开展起来,把知心辅导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真正体现深度对话,真正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辅导员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对话途径

高校要根据《规定》,制定辅导员工作制度,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与内容,让辅导员工作回归思想政治教育本色,通过搭建平台让辅导员有条件开展工作。辅导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创新工作方式与方法,主动将心灵相通的知心辅导理念融入日常的学生管理与教育过程。

高校要搭建辅导员与学生深度交往、对话的工作平台

辅导员与学生的深度融合需要有工作平台加以支撑,《规定》对辅导员提出了9条工作职责,高校要根据这9条工作职责相应地搭建辅导员与学生深度交往、对话的平台。

一是根据学生学习需要,搭建辅导员思政课堂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反映出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深层次沟通交流与教育引导。高校可以将辅导员纳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为辅导员搭建思政课堂的教育平台。同时,学生社团、党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融入第二课堂,实现与学生的充分交流、深度对话。

二是根据学生成长需要,搭建辅导员工作管理平台。可以根据辅导员的个人优势与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方向,成立辅导员专项工作室平台,如党建工作室、心理咨询工作室、职业发展规划工作室、学生资助工作室等,为学生个性化的成长诉求搭建平台。

三是根据学生生活需要,搭建辅导员社区生活平台。大学生除了课堂上的学习,生活社区是最能反映学生思想状态,也是最能拉近与学生距离的场所。高校除了在学生社区成立学生社区工作部之外,还可以通过安排社区入住辅导员、值班辅导员等方式,在生活中拉近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辅导员要创新与学生心灵相通、深度对话的工作方式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主要以“主体—客体”身份存在,体现的是“我—他”的关系。在提倡深度融合的工作理念下,辅导员应积极主动改变这种关系状态,以采用“主体—客体—主体”的交往实践观,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实现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体现出“我—你”的关系。对话模式可以作为实现辅导员与学生心灵相通、深度对话的工作方式之一。

在我国的教育历史中,孔子是最早采用对话的方式教育引导学生的,孔子并不以简单的问答形式与弟子展开交流,而是采用引导、启发式的对话模式教育弟子。

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对话模式的开展,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对话对象的实际需求与情感特征。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对话时,要通过事先调研、咨询等方式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情感需求,为对话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遭遇紧急情况进行对话时,辅导员需要运用心理学的相关技巧,观察学生的语气语调、面部表情、精神状态等,以确定对话交流的方式。

其次,辅导员要创造与学生对话的情境,尽量选择办公室等正式场所以外的对话环境,也可以采用微信、QQ等媒介手段与学生开展对话,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状态进行对话,增加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感。

再其次,要提升辅导员对话的理论水平与内涵建设,让学生对辅导员产生认同感。由于辅导员队伍相对偏年轻,大对数辅导员在与学生的对话中以经验性话语偏多。辅导员如能提升理论修养,增强寓理于情、寓情于理、情理交融的功夫,无疑会增强自身亲和力。


本文网址:http://www.jypx888.com/show.asp?id=6021

              重点推荐:魅力女性工程                                                                       最新推荐:农业培训                             教育培训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