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会员服务广告刊登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聚焦

学前学普:为凉山孩子插上腾飞翅膀

作者: 来源: 日期:2021/5/10 10:11:29 人气:12 评论:0 标签: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大杉坪村幼教点的孩子们在听老师讲故事。《中国民族教育》记者 吴绍芬 摄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地处金沙江下游北岸,横断山脉东南边缘。全县29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最低海拔381米,最高海拔4076米。过去,许多大山深处的孩子没有上过幼儿园,到了小学因为听不懂、说不通、用不了国家通用语言,跟不上学习进度,由此导致自卑、压抑、无望,继而选择逃避、辍学、务农或打工,一代又一代人就这样“输在了起跑线上”。

自从2015年四川凉山州在彝区启动“一村一幼”计划试点以来,“贫困积累循环效应”的魔咒开始被慢慢打破,山里孩子的求学激情和梦想被点燃。

这里,最醒目的建筑是学校

山路弯弯拐拐、折折绕绕了一大圈,背靠公路边有一处黄色的三层楼很是醒目,黄墙红顶,还有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陪同采访的凉山州雷波县教育体育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张凤奕告诉我们:“这就是今天采访的第一站。”

车沿着坡道小心翼翼地驶过,路边菜地里的春色迎面扑来:一簇簇白色的豌豆花竞相开放,蚕豆花淡紫相宜。再经过两道小坡,车终于停稳,“雷波县箐口乡核桃坪村幼教点”映入我们的眼帘。一位穿红色衣服、剪齐耳短发的年轻教师从教室里出来,她说自己是幼教点负责人王志芳。

王志芳带领我们向中班走去,抬眼一望,墙壁上贴满了“学前学会普通话”的图片,上边印有“学前学会普通话,我的朋友遍天下”“学前学会普通话,长大出门走天下”的标语。教室外边还挂满了老师制作的小风车、圆面扇、小花猫等折纸作品。

走进教室,孩子们正坐着听老师讲故事,看到有客人进来,他们大方地站起来说“叔叔阿姨好”,然后礼貌地坐下。还有小朋友看着我们的摄影镜头自信地用手托着脸庞,露出了洁白的牙齿和可爱的笑脸。

谈及园里学习普通话的情况,王志芳向记者介绍说,现在小朋友入园后,老师会通过讲故事、阅读绘本、听儿歌、做游戏等方式,教小朋友学普通话,而且,全州也有“学前学普”评价表进行督促反馈。她顺手拿起一本评价表,我们看到每月、每周对孩子们掌握普通话的情况都有细化的方案。如“学好普通话”要关注听懂、敢说、会说、会用几个维度,“养成好习惯”要有具体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能力发展”包括认识身体部位、注意卫生常识、用语言表达画面图案、朗诵诗歌、演唱歌曲等。

与老师和孩子们道别后,我们顺着山路驱车来到箐口乡罗汉沟村苗寨幼教点。这时的天空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让半山腰中的幼教点置于烟雾缭绕的仙境中。

虽然只是几间不大的园舍,但教室里有木条天花板装饰,还有一盏盏LED灯点缀,墙壁上贴着孩子们的“智慧树”,还有春季学期主题活动月计划表、“学前学会普通话”一日活动流程。分管幼教点的箐口乡中心校校长卢金撒告诉我们,这个幼教点只有一个教学班,共33个孩子,29个苗族孩子、4个彝族孩子,有幼教辅导员两名,都是高中学历。

“为什么这里的孩子这么少?”记者忍不住问。

“现在村村都有幼儿园,有的一个村有好几个幼儿园,山上的孩子都能就近入园了。这在以前是很难做到的。”卢金撒说,以前这里的孩子因为父母出门打工或在家干农活,山上不通公路,许多孩子就在家里玩到6岁或者上一年幼儿园,再去很远的地方读小学。入学后他们只会讲彝语、苗语,老师听不懂;老师讲普通话,他们又听不懂,有些孩子读到初中就辍学务农或出门打工。

“自从2016年3月开园后,周边的4—6岁孩子都能来上幼儿园了,学习普通话学知识,他们成长得可快了,小学老师们跟我反映,这些孩子学习也好上手了。”卢金撒话语中掩藏不住喜悦之情。

多彩活动,引领幼儿健康成长

走进黄琅镇中心幼儿园时,记者正赶上小朋友在唱歌:“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一口普通话,真情传万家。我是中国娃,同祖同根同声同心……”园里的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固定歌曲——《我是中国娃》。更神奇的是,原来这首歌的作者竟然是此次采访和我们同行的阿汝洛日——雷波县教体科局学前学普办副主任。

被问及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阿汝洛日说:“偶然的一次,我回老家看到一个标语——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当时一下内心就被戳中,脑海里冒出一个欢快的旋律。后来,这首歌被迅速传唱,成为少数民族孩子爱唱的歌曲。”同行的张凤奕说:“这首歌原本是写给雷波县‘学前学普’行动的,后来凉山州‘学前学普’行动领导小组听过后,认为能反映整个学普行动,征得同意后就成了凉山‘学前学普’行动的标志和形象之一。”

的确,学说普通话对孩子们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曾经是每一个幼儿教师碰到的老大难问题。

“‘老丝诶,我想次粑粑’‘姑家家’‘吃mangmang’‘叫鸡子’,就是我刚来这个幼儿园经常听到的‘普通话’,好茫然。”黄琅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徐明娟说。

2016年从成都师范学院毕业后,徐明娟考入了黄琅镇中心幼儿园,但听到孩子们的这些语言后,她却苦恼不已:“你根本不知道孩子们说的是啥,只能通过整句话盲猜。”后来经过和家长的交流以及本地老师的解惑,她才慢慢明白“奥妙”。原来,老丝诶=老师,次粑粑=吃馒头,姑家家=吝啬鬼,吃mangmang=吃饭,叫鸡子=蛐蛐。

怎么让孩子们学好普通话,过好语言关?徐明娟等老师与园长杨玉砚一起想办法——带领孩子们唱《学普之歌》、学绘本;教孩子们表演情景剧《阿依嫫》,让他们从说彝语改说普通话,让家长教小孩学说普通话;还通过小广播、“黄金时代书声琅琅”阅读漂流活动,让孩子们学听普通话、阅读“闯关”爱上普通话。

不仅如此,在绘画课上,杨玉砚还利用自己会画画的优势,教孩子们画马湖风景,用规范汉字注上风景画的内容、签上名,让他们从小知道自己的家乡有漂亮的山、美丽的湖、独特的风土人情。

在黄琅镇大海村幼教点,记者看到几个小朋友正在户外滑梯上开心地玩耍。虽然是村幼,但这里的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一样,大方、热情。“你喜欢上幼儿园吗?”记者随机问道。小朋友高兴地说:“我喜欢啊,因为这里有我的好多好朋友。”说着,还马上牵着我们的手去跟他的好朋友“相认”。

自从额其石日上了幼儿园,他的妈妈每天都高兴得很。她说:“我读的书不多,没有什么文化,但自从额其石日入园后,他开始带着两个弟弟讲普通话,并且要我们家长吃饭前要洗手,还帮我们拿碗筷收拾桌子,我的孩子慢慢长大了。”每天,只要额其石日上幼儿园,大弟额其石洛都要跟着哥哥到幼儿园,并且一玩就是半天,不想回家。

畅通渠道,提升乡村幼儿教师水平

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的关键一环,其能力水平直接决定着学前教育质量和效果。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高能力水平的幼儿教师,才能推动学前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人生第一步‘学前学普’,带我走上村幼辅导员之路。”雷波县沙沱乡沙沱村幼教点蹇琼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虽然曾经在沙沱乡中心校任教过,但由于没有学习过正规的幼儿教育和普通话教学知识,所以做了村幼辅导员后满是忐忑。好在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们不远万里来到雷波县开展“学前学普”培训,教授教师如何在村幼进行普通话教学。特别是闫卫民教授的“浸润式”教学和“让说普通话像呼吸一样自然”,让她受益匪浅。现在,蹇琼坚持跟孩子们说普通话,并且时不时将教授们讲解的内容翻出来供同事们学习,指引同行做好普通话教学。

在黄琅镇中心幼儿园,杨玉砚送给记者一本书《许孩子3年快乐时光》。杨玉砚颇有感触地说:“我在前辈的讲座、书籍、探讨中获得了成长的经验,我也要将这些好的经验内化为同行的行动。”从农村孩子的成长着手,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用心浇灌、耐心等待,杨玉砚要求团队成员每月写一篇随笔,将教育孩子、游戏活动、主题教研会中的点点滴滴进行记录、梳理、总结,成为一个个行知小故事和培育幼儿的园本案例。

“我们写这本书不仅是记录孩子的点点滴滴,也是记录老师成长的点点滴滴。‘听懂、会说、必说、会用普通话’的目标,在这样爱的滋润下得以实现。而且,作为公办园,我们希望能为村幼做一点点引领。”杨玉砚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教师的成长,家长们也深有体会。李仔江馨的爸爸原本带着女儿在浙江温州上幼儿园,这样打工和送孩子入园两不误。后来因为老人身体原因,李仔江馨的爸爸带着孩子回到了雷波县大杉坪村老家。他本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孩子入了园,实在不行就再回到浙江去。没想到,孩子的成长非常快,乖巧懂事,沟通能力也强。“没想到村里的幼儿园也能办得这么好,老师这么敬业,幼儿园里不收保教费、午餐还免费,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李仔江馨的爸爸发自肺腑地说。

采访中,我们感受到了当地教育工作者对“学前学普”行动的热爱和付出。

张凤奕告诉记者,作为乐山师范学院派出的扶贫干部,支教的一年半中,自己已经走遍了全县47个乡镇、200多个幼教点和幼儿园,并专门做了“全员提能竞赛活动之学普故事”征集,所有工作只为助力雷波县“学前学普”行动。

学前学普办公室副主任阿汝洛日说,最近正在忙碌地作词作曲,还要争取为雷波县、凉山州“学前学普”写几首孩子们可以传唱的歌曲,从幼儿需求出发,让每个孩子都出彩。


本文网址:http://www.jypx888.com/show.asp?id=9919

              重点推荐:魅力女性工程                                                                       最新推荐:农业培训                             教育培训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