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会员服务广告刊登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招聘信息

中小学课后服务的“痛点”与“破解”之道

作者: 来源: 日期:2023/12/20 14:38:31 人气:0 评论:0 标签:

近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儿童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以“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 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浙江诸暨举办学术论坛,邀请了理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基层实践工作者汇聚一堂,以主旨报告、平行论坛和圆桌论坛等多种形式,论政策、述典型、明方向,除痛点、解难点、通堵点,深入探讨中小学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之道,推动课后服务从“常态化”走向“高质量”。

纠正认识误区,明确功能定位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课后服务功能定位面临“提质升级”新要求,拓展为满足家长需求、促进“双减”落地、发展素质教育的集合体。

学校课后服务具有解决“三点半难题”的本体价值,但更应具有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育人价值。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龙宝新指出,“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承载着特定的功能与目的,发挥着看护辅导的基础功能、个性培育的发展功能,以及抑制校外培训、促进教育公平、修复教育生态等服务国家教育政策意图的衍生功能,学校课后服务正在从单向度的看护功能向多元化功能转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黄晓婷利用PISA数据分析教育系统竞争压力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表明应试主义系统中激烈的竞争环境形成了紧张的氛围,同辈群体能力的差异对青少年的情绪健康不利,课后服务可以通过采取项目式、合作式学习和团体类的艺体活动减压赋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汪明指出,推动中小学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把握“双减”要求,分层分类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学生“作业、实践、扶弱、特长”等多样化学习发展需求,逐步确立课后服务素质教育主阵地定位,全面提升课后服务的教育属性。

突破校内外壁垒,拓展资源渠道

充分发挥中小学在课后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并不意味着课后服务责任完全归属于学校。

打破学校内外之间屏障,联通课内与课后,多主体协同参与是学校高质量特色化课后服务的活力之源。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认为,落实“双减”要求,打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链,学校教育是学科教育,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社会教育是实践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要注重引入校外优质资源,增强课后服务的生活性实践性。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指出,校外教育是大教育格局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包容性强等特点,通过丰富的活动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情绪情感、促进品德养成和人格发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与实践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晓燕指出,课后服务内容设计应兼具综合性、实践性与真实性,应努力将课程“活动化”,劳动实践打开了课后服务新天地,实现劳动实践与课后服务融合发展,在内容上重“组合”,形式上重“联合”,方法上重“结合”,效果上重“融合”,通过课后服务补齐劳动教育的短板。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院院长吴颖惠认为,课后服务不同于学校课堂教学,但与课堂学习之间形成延伸与互补关系,是实现“五育”融合育人的有效途径,学校课后服务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由教育部门负责组织遴选、供学校选择使用,并建立评估退出机制。

重实践、破壁垒,加强校内校外联动,既需要校内走出去,也需要校外走进来。浙江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学校少年宫”模式进入学校课后服务,打包输出专业、优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校园就能享受到丰富优质的体验课程,形成校内外教育育人共同体。湖南浏阳市教育局以“学科+社团”组合突破内容边界,以“校内+校外”兼修突破课堂边界,以“线上+线下”互补突破时空边界,为学生们提供了快乐的课后时光。山西晋中市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与校内名师合作开发系列实践体验课程,将课后服务课程化、课标生活化,构建主题引领、任务驱动、项目学习、学科融合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创设课后服务“课程化”进路。

缓解师资短缺,建立共享机制

教师是影响课后服务质量的关键要素,高质量的课后服务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来支撑。在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校外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大大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针对学校体育师资不足、专业水平不高和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就业难问题,四川天府新区打破“双向互需”瓶颈,在全国首创体育教师共享中心,负责体育共享教师招引、培训、服务、管理,共享师资“先入驻、再培训、后上岗”,由学校和共享教师多向互选,形成了共享教师多点执教的“走校”教学模式,并且已从最初的体育师资共享,到目前的劳动、科创、心理健康、国防、艺术等领域的师资共享,通过全区排课“走校”,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了更多的学校和学生。

科技赋能课后服务质量提升,通过提高数字化运营能力,可以助力解决课后服务师资不足难题。海亮素质教育集团作为一家教育科技企业,从内容端及平台端提供完整的普惠课后服务解决方案,以技术为支撑,研发出1000多节双师互动课程,线上教师专业授课,线下教师课堂辅导,校内外机构师资合作,实现了“教师易教、学生易学”。华为基于数字技术在云南巧家县开展“云服务+网络+屏幕”课堂常态化应用,实现了“面对面”师生互动,人机交互教学,让学生拥有了“同一个教室”的课堂体验,增强了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的普惠性与公平性。

打通经费堵点,健全保障机制

“双减”政策要求省级政府制定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明确相关标准,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确保经费筹措到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财政研究所“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课题组,在山东、广西等地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各地课后服务经费政策执行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财政全额保障,政府免费提供;二是地方财政补贴与学生家长付费共同负担;三是向家长收费,负担全部成本。鉴于完全依靠地方财政专项补贴或完全向家长收费的支持方式所暴露出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越来越突出,课题组建议,基于课后服务属性和群体需求差异进行分类政策规划,建构财政基本保障、家庭适当分担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对于学校课后服务是否可以收费、如何进行收费和如何使用等问题,当前也存在颇多争议。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薛海平认为,建立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和校外服务项目质量评价制度,开展基于质量评级的形成性评价和满意度调查的影响力评价,应该成为评估课后服务成本的必要环节。张志勇教授强调,课后服务成本不应全部由家庭分担,困难群体课后服务成本要更多由政府买单,发挥课后服务对弱势学生的教育补偿作用,帮助各种处境不利的儿童走出困境。

山东省着眼课后服务长效化、可持续,着力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创新经验走在全国前列。《山东省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明确规定,对于不参加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在校内临时托管以及晚自习等,不收取课后服务费。2022年,全省财政安排课后服务奖补资金1亿元,主要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收课后服务费的补助,形成了面向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现实需要、基本保障与多元保障相结合,政府财政投入与家长合理付费共同分担的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制度。


本文网址:http://www.jypx888.com/show.asp?id=14033

              重点推荐:魅力女性工程                                                                       最新推荐:农业培训                             教育培训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