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会员服务广告刊登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就业新闻

高质量就业开启通向幸福之门

作者: 来源: 日期:2017/6/6 14:52:12 人气:23 评论:0 标签:

  一项关于幸福感的调查显示,收入是影响幸福感的最大因素,近7成受访者认为能在工作中得到幸福感。的确,“就业是民生之本”,工作几乎占据了每个人生命中1/3强的时间,工作报酬也是普通劳动者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生活幸福与否与工作是否幸福休戚相关,与工作的质量高低休戚相关。人们已经不再满足能不能找到一份为生存的工作,而是更加渴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更加追求一个能自我实现的平台。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是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就业理念之后,党中央在科学研判我国当前形势的基础上对今后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党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顺应了民心所向。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以朴实的语言再次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段话,让千千万万追求幸福生活的在岗劳动者和将要开始职业生涯的高校学子们欢欣鼓舞,热切期盼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举措早日出台。

  何谓高质量的就业?有研究认为,就业质量既包括稳定的职业、体面的收入、安全的工作、良好的福利、充分的社会保障、和谐的劳动关系以及宏观方面合理的就业结构等劳动者通过就业应该获得的部分,还应包括劳动者通过就业向单位和社会提供的如专业化知识与技能、职业修养与职业道德以及职业产出等。事实上,衡量就业质量的高低既有可供量化的客观指标,也有劳动者的主观感受。不同的主体关注的维度不尽相同,从个人来说,更在意是否有一份感觉“体面的职业”;对高校来说,关注的是人职匹配与就业分布;对国家和社会来说,看重的是宏观的就业结构和劳动者的贡献。因此,“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不但需要党的执政理念的落实,更是一项关系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协调配合、整体推进。

  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促进就业的功能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基础上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是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以及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特别是前沿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高附加值行业将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对此,政府应该主动加以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腾笼换鸟”或者“筑巢引凤”,为劳动者高质量的就业奠定基础。

  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到“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从“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从“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到“保护劳动所得”,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保障劳动者权益和公平作出了全面部署。政府应该在机构、制度、举措方面下大力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解决目前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因保障不到位而出现的再就业焦虑现象和因资源占有不均而出现的就业不公平现象,真正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工作开心、安心。

  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需要高校进一步深化改革

  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就业质量。高校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服务的重任。关注学生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是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四大使命,要实现毕业生百分之百为社会所接纳,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就是就业市场的欢迎指数与信任度,就是看一所高校培养了多少为国家作贡献的优秀人才。因此,高校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在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增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主动提升教师服务学生意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做到夯实基础与创新实践的有机融合,在全员育人中突出教书育人,在全方位育人中突出管理育人,在全过程育人中突出服务育人。增强科学研究的针对性,增强实践育人的意识,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与热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挖掘他们的潜能,为综合实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需要用人单位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

  有人认为,当前的就业市场存在着“教育过度”的现象,即受教育劳动力面临着知识失业,或者从事了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结果导致收入下降,教育资源被浪费。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显得尤为重要。应该按照“因需设岗,因岗定酬,按岗择人”的原则,确定岗位所需人才标准,而不能盲目追求人才的“高配”,造成双方的不适。同时,应该满足劳动者多方面的培训提升需求,为人员内部流动和外部交流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切实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真正让劳动者“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用人单位的招聘、培养和流动等用人机制对人才培养与发展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因此,高校应该继续建立人才培养监测反馈机制和以质量为导向的教育教学体系,做好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的协同创新工作。这就要求高校主动走出校门,建立人才监测反馈机制。一方面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与反馈工作,及时了解用人单位评价,随时掌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另一方面做好与社会的信息对接工作,不仅了解人才需求的规格,还要知晓人才需要的结构和数量。近年出现的“地铁人才荒”,反映的就是政府与高校信息不对称、人才培养落后于社会需求的尴尬。

  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需要每一位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

  一则“硕士回家务农,老父羞愧服毒”的新闻让人唏嘘不已,这个极端的案例引发了众多议论。深入探究,人们发现这位毕业生执着于自己理想的工作或许是他屡屡碰壁的原因之一。竞争无处不在,特别是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已进入买方市场,就业压力已成为一种求职者的“常态”。求职者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是无可厚非的,但每个人能得到什么样的工作,要受到自身条件和客观因素等多方面的制约。要在大浪淘沙的就业市场立足,文凭证书、专业知识等硬条件固然需要,但沟通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责任心、事业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影响人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更显重要。“软实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每位劳动者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实践、敢于创新。具备足够的就业竞争力,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具备充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实现自身高质量的就业。

  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习近平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需要党的领导,需要政策倾斜,需要政府各部门相互配合,更需要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用心付出,美好前程就在不远处。


本文网址:http://www.jypx888.com/show.asp?id=4652

              重点推荐:魅力女性工程                                                                       最新推荐:农业培训                             教育培训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