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新生裴怡慧进小学的第一天,被学校告知“开学第一周,我们不上课”。到学校不上课,那做什么?裴怡慧所在的宁波市北仑区淮河小学没有急于让新生们翻开课本、在学习进度上抢先,而是慢下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这些六七岁的儿童熟悉学校、教师和同学,了解校园学习生活的行为规范,体验劳动实践的乐趣。
开学第一天,裴怡慧会参观校园,并通过参加“寻找宝藏”的游戏来记忆教室、厕所、食堂、教师办公室等重要场所的位置。第二天,裴怡慧会和所在班级的教师们见面,并通过看教师漫画像、听教师音频等加深印象。之后,再向新同学介绍自己,制作个性名片,拍摄第一张班级“全家福”。第三天,大家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和诵读被编成儿歌的校园生活指南和日常规范。接下来的第四天,学校会邀请部队官兵,带新生们学习折叠衣服、整理物品,掌握正确的站姿以及队列,并教给他们一些安全和自护知识。最后一天,学生会一起学习打扫卫生的方法,到“校园农庄”认识作物和劳动工具,掌握劳动技能,体会劳动最光荣。
虽然没有“规规矩矩”地上课,淮河小学给新生们安排的开学第一周可是满满当当。学校从几年前开始就一直在关注幼小衔接的问题。这些刚离开幼儿园的儿童们初到小学,多少都会出现不适应的问题,有的哭哭闹闹,有的迟迟进入不了状态。副校长石如军认为,开学之初,让学生尽快融入学校和新集体,消除焦虑、建立自信、激发兴趣等尤为重要。
实际上,学校所做的工作远不止这一周。为了让新生们更好适应角色和环境的变化,淮河小学设计了一整套适应性课程。早在新生入学半年前,学校的教师们就会和学区内的幼儿园“连线”,组织座谈,组织大班的幼儿到学校参观感受,教师交流教学方式的衔接。这些都为新生的到来提前做好铺垫。新生开学后的第一周其实是学校的“入学适应性课程”,帮学生打下新生活的良好基础。入学第二周,新生们接触的是“学科适应性课程”,经由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环节,让学生们对各个学科有了解、有兴趣。两周之后,学校还会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穿插和回顾之前的内容,让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新生们完成角色转变,熟悉环境,大概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副校长夏敏敏表示。
一年级教师乐专专觉得给新生上课已经是种享受了,大家的倾听习惯都很好。其实,怎么听好课,新生们已经从适应性课程上的儿歌里学到了:“眼神随着声音走,脑子围着问题转。”新学习生活怎么把握好?裴怡慧在完成数学的学科性学习“数学与阳光城的一天”单元后画出了自己的作息表,并感悟出:时间像飞鸟,我要坐它去飞翔。
为了让新生们更好适应新环境,学校还在不少细节上花了心思。一年级教室周围环境的布置都是低低矮矮的,走廊的开放书架和趣味板凳、校园电话的设置高度都适合新生的身高。学生如果忘记带书本和文具,还可以在开放书架上找到备用的。学校还参照幼儿园里的课间餐,在上午十点设置了水果点心时段。一年级早上的到校时间也比其他年级推后了半个小时。
校长翁飞霞说,“我们希望幼小衔接完成之后,孩子们是快乐的,并且真心喜欢来学校。因此教师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做好领路人。”几天前,淮河小学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新生家长会,回顾开学以来适应性课程的点点滴滴。学校在写给新生的赠言里写道:小学是一段令人期待的旅行。孩子,你慢慢来,让我们一起收藏这段旅行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