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职称是大事,它与工资、福利待遇等密切挂钩。长期以来,我国的职称评定有“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在民间备受吐槽。甚至在基层,有教授感慨“专注教学就是毁灭自己”。好在11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多项改革方案新鲜出炉,其中一项就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11月6日《现代快报》)
再高明的医生评职称、照样还得交论文,事业工作再出色、四五十岁也得背单词,高校谋身份、专注教学的反倒成了傻子……现行的职称评价体系就是这么个怪物”,但我们都已经见怪不怪审丑疲劳)。职称论文造假到了什么地步?这个问题,早些年的淘宝就足以给出精准的答案。不过是郎情妾意,不过是心照不宣。与此背景之下,“贵州某师范学院一名副教授在网上购买、抄袭一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等咄咄怪事,还有什么奇怪的呢?
低级的是代写、是枪手,高级的是职业化造假产业链。今年9月20日,美国论文抄袭监测网站Plagiarism Watch宣布,他们通过查重软件发现了一起中国论文造假事件,并且有充分证据显示,这是一起由论文造假公司和“掠夺性”SCI杂志默契合作的,针对中国作者的“职业化”造假事件。国内的乱象也好,国际的丑闻也罢……不得不说的是,扭曲的职称评定体系,是为此类乱象煽风点火的“主要帮凶”。正因如此,学风扭曲、学术失范,教授跑项目、炮制论文,心思自然不在教育教学上。而更怕的是,但凡想立稳脚跟或维护私利,就得跟上职称的诡异节奏。
如果说,“唯论文,造成了高校里单一的评价体系”;那么,唯职称,则造成了社会单一的人才评定标准。庙堂上的专家,要求草野里的从业者各个锦绣文章,这本身就是足够荒唐的事情;更荒唐透顶的,是职称评定中数十年如一日的机械而刻板的“数数思维”——工作要看年限,晋升要看年资,论文要看篇数,培训要看课时……毋庸讳言的是,在创新立国、匠心为重的今天,决定人才价值取向的职称制度改革,业已成为人事制度改革中的关键性短板。为解决这个问题,地区与部门也在不停地“打补丁”:比如人社部于2015年11月份出台过一份《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河南等地亦曾“大尺度”推进过职称改革的地方版。不过,这些努力,想要解冻整个板结的职称制度,仍显得杯水车薪。
而其实早在今年3月,相关部门便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自主评审。深改组的这份《意见》,系统而鲜明地纠偏了传统职称评定中的“妖法”,应时而动,顺势而为。眼下而言,涉及亿万职工的改革红利,如何从纸面兑现为薪资,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须知,传统职称评定上寄生的利益链太多太复杂,如同出租车改革一般,这阵痛怎么熬过去,仍在考验着制度设计的初心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