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至20日,首届普通高中校长年会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办,来自全国近30个省份的高中校长及骨干教师参会,超过20万观众同步在线观摩。本次年会策划者、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唐江澎介绍,年会以“AI时代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直面高中教育发展的现实挑战,围绕普遍关注的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拔尖创新人才、科学特色高中、学校品牌建设、专业社群、AI应用场景等热点话题设置分会场,以学术报告、案例分享、圆桌论坛等形式展开研讨,信息密度高,思想含量大,社会反响热烈。顾明远先生、广东省深圳市市长覃伟中、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璧亮、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吕玉刚等嘉宾在年会上致辞,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杨银付主持大会并作了关于教育强国与高中发展的主旨报告。
AI时代的高中教育如何变革
有40年人工智能研究经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指出,AI将重构社会,深度影响人类思想、行为、文明的走向,会直接冲击教育,“人类因为创造人工智能而伟大,因为知道人工智能的局限而成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在致辞中指出,“AI只是一个强大的加速器和放大器,可以放大好的想法和教育实践,也同样能放大不良想法和糟糕教学”“AI本身在道德上是中立的,但它总是在不中立的人手中,包括教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永智则在主旨报告中提醒,要“避免泛化AI”,明确当前流行的自动化、大数据驱动的数字化高级方式与AI的区别。
面对当前AI发展现状,高中教育应该如何变革?徐扬生指出,在“机器越来越像人,人越来越像机器”的时代,教育“不能与AI比聪明”。他进而给出七条具体建议:“脑袋是有容量的,读书愈多,愈不容易创新”,应该“少教一点,多育一点”;应将重心转移到培养理性思辨能力、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上,要重“理性”轻“记忆”;“体验是AI时代首要的教育”,要增加实践环节,“践能生悟”;要培养创新人才和会提问题的人;“艺术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要加强艺术教育;“文科与理科是一个世界的两面”,需要融合和跨学科发展;“育人的根本在于让学生长见识”,“要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要用中国的精神领导世界”。
“为实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AI时代下的高中课程改革势不可挡。”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刘月霞指出,高中教育正转向“为面向每一个学生,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宋萑介绍了国际基础教育课程发展趋势:在课程设置上要打破课程界限,注重学段贯通,强化课程纵横衔接;在课程实施上要推行跨学科主题学习和学科实践,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多所学校也在会上呈现了丰富的案例分享。北京市十一学校展示了以学生成长为导向、激发创新人才潜能的多样化课程;重庆南开中学从知识学习、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以及志向树立三个方面,建立了“知——情——志”三位一体的“公能”课程体系,促进AI时代学生全面发展。原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在学术总结中高度肯定了这些学校与学生共同商讨AI使用边界并列出清单的举措。
年会中数十位拥有知名高校博士学历的青年教师集中亮相“课堂教学”分会场。深圳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实验中学、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等学校的多位教师结合具体学科展示了AI赋能课堂教学的鲜活教学案例,来自深圳高级中学、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澳门培正中学等学校的4位博士教师也在圆桌论坛分享了他们的探索和反思。
AI时代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中指出,亟须“在社会各层面采取制度性行动”。在此背景下,作为校本教研新型组织的专业学习社群(PLCs)引发了与会者的普遍关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尹弘飚比较了国际国内教师专业学习的方式,指出专业学习社群具有从专业化到专业性、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从个人成长到情景式集体学习的三大特征。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和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也各自分享了以学科建设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
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发现与培养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强调了回答“谁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不同主体对于人才界定的关注点各异,如国家关注解决战略问题的人才,而地方政府可能更重视能推动经济发展的应用型科技人才,但现时迫切需要破解的是以分数定义人才的问题。
当前高考制度是否有利于识别人才?围绕这一问题,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陆一通过历年高考数据的实证分析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了高考质变,尽管竞争激烈,但对顶尖才智的识别效能减弱。通过对八所顶尖高校拔尖项目学生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强基计划”在战略后备型人才培养上初见成效,但总分统招主要筛选“最大程度控制失分的学生”,而竞赛保送在学术志向和人生选择等长期发展潜力方面鉴别力有限。关于人才培养,陆一通过调查指出,目前高中仍存在应试本位教学导致拔尖学生出现优势感偏低、内在科学志向不足、过于依赖外部评价等问题。
AI时代给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李永智指出,需要完善AI支撑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早期发现与系统培养;高校应联合高中建立AI支撑的人才早期识别与系统培养机制,形成“识别——培养——评估”的闭环育人体系,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精准化和系统化,以此破解人才培养滞后的问题。
以科学教育为特色的高中如何建设
“未来五年,新增的绝大部分工作与新技术和数字化有关。”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指出,只有强调以科学、技术、工程为导向的跨学科实践,才能为新一轮以AI赋能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提供人才支持。因此,亟须在科学教育中统筹规划中小学工程教育,以顺应公民工程与技术素养提升的现实要求和STEM教育国际热潮的时代逻辑。他提出,工程教育课程要选取真问题、创设真情境,基于问题解决思路规划课程框架,细化任务活动设计,凸显工程思维。
在具体实践层面,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构建了以“工程志向、工程思维、工程能力”为核心素养,涵盖智能制造、自然生态、互联网创新和艺术创意四大领域及18个创新实验室与180门课程的CSATM(课程——场景——评价——师资——机制)五维一体的技术与工程教育体系。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STEM教育区域中心项目主任Kessara Amornvuthivorn博士介绍了泰国那拉提瓦省一所学校将STEM学科与社区参与结合的经验,在解决了当地环境挑战的同时,通过让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学习,最大化提升学习效果。
本次年会还围绕品牌建设、危机公关等高中学校面临的现实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引发参会校长的广泛共鸣与深度思考。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方妍强调,AI时代的学校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推动全人教育的发展;深圳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何石明则提出,高中教育应以育人为本,以AI技术为助力,积极拥抱智能化时代的变革。
随着人工智能的强势来袭,普通高中教育正处于转型与重塑的关键节点。本次年会传递出一个信号:在技术迅猛发展的潮流中,教育最终还是要回到“人”身上——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与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强调教师的育人主体性与专业成长,倡导更加个性化、实践性、综合化的教育生态。AI可以是工具和伙伴,但始终不能代替教育本质。正如专家所言,“人必须站在AI前面驾驭AI,不断放大人的高贵品性和关键能力”。这才是AI时代下教育的使命。
[陶桢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文章作者|通讯员 陶桢 本刊记者 贾舒婷
《人民教育》2025年第2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