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会员服务广告刊登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培训资讯

成都市温江区政通小学:构建课程、环境、资源“三位一体”的STEM教育新生态

作者: 来源: 日期:2025/11/17 16:23:10 人气:0 评论:0 标签: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政通小学校积极探索STEM教育的校本化实践之路,从STEM课程体系构建、校内环境空间建设、校外资源联动整合等方面展开实践研究,逐步构建起课程、环境、资源“三位一体”的STEM教育新生态,走出一条STEM教育校本化实践之路。

“融合”与“创新”: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STEM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STEM教育理念为基础,以培养未来人才为目标,以“融合”与“创新”为指导思想,结合学校实际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STEM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包括人工智能课程、STEM特长课程、STEM主题式课程。

(一)人工智能课程

学校借助国内优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课程资源,按照“引进—整合—创新”思路进行校本化改造,构建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进阶课程。

低段课程主要学习工程、结构及机械技术基础。借助多元积木套件,结合校园生活情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搭建各种模型,在实践操作中开启STEM学习之旅。如《校园游乐场》项目,学生以校园游乐设施为原型搭建各种模型。搭滑梯时调试坡度找安全角度,用三角形结构增稳支架;装秋千时探索悬挂方式,以交叉框架固定横梁并测承重;造旋转木马时运用齿轮链条传动,调整齿轮实现不同转速。操作过程中学生初识工程机械结构知识。

中段课程注重传感器元件的认知与应用。通过图形化编程实现功能配置,并融合工程、编程与数学等多门类知识,完成综合性项目的设计。以《智能饮水提醒器》为例,针对学生课间常忘记喝水的情况,引导学生应用工程与技术,用积木搭建一个装有定时器模块的饮水站,连接灯光和蜂鸣器,当到达设定时间,装置便会自动发出声光提醒。

高段课程侧重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机器学习等基础人工智能交互技术的学习。围绕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开展项目设计,并将工程搭建、编程开发、数据训练与技术调试贯穿项目全过程。以《班级人脸识别签到系统》为例,针对班级日常考勤耗时麻烦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摄像头、图像识别软件,运用数据思维合作开发一套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自动签到装置。当学生进入教室时,系统摄像头自动识别身份并记录考勤,同时显示欢迎信息并语音播报,让日常管理变得高效而有趣。

低段人工智能课程每周1课时常态开展,中高段人工智能课程每学期4课时并与信息技术课融合实施。所有课程均配套专用教室、面向全体学生,由学校专任教师负责任教,保证课程有效落地。

(二)STEM特长课程

STEM特长课程主要为各年段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有潜力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长空间。学生自主报名,教师择优录取,打破年龄界限,依据学生能力分初级、中级、高级班,开发配套课程。

初级课程重创意启蒙。围绕趣味手工、简单机械与人工智能拼搭展开教学。学生通过“纸桥承重”“磁力探秘”等内容,运用安全剪刀、积木等材料,在实践中学习科学原理与测量方法。例如《巧手纸乐园》项目以帮助小动物过河为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折叠、卷曲等操作制作纸桥,并用硬币测试不同形状的承重差异,培养观察与动手能力,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关系的认知。

中级课程重技术融合。通过模块化项目如“3D创新设计”“校园节水装置”等开展教学。课程涵盖基础电路连接、传感器应用、简单编程等内容,强调使用技术工具采集数据并优化作品。以《方程式飞机设计与飞行探索》为例,学生通过学习飞行原理与空气动力学知识,设计制作固定翼飞机等模型,实现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知识的有机融合与初步应用。

高级课程重综合应用与探索创新。课程内容涵盖物联网、人工智能、机械结构设计等领域。学生学习图形化编程、传感器数据分析、3D建模与打印等进阶技术,通过“智能家居系统设计”“环保机器人制作”等综合性项目,培养系统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以《智能机器人精英营》为例,学生融合多学科知识,组装、调试机器人并通过编程完成避障、寻迹、搬运等任务,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展现STEM教育的核心价值。

学校依托STEM特长课程,建立起包含机器人战队、AI创新实验室、3D设计与打印工坊、物联网开发小组等在内的多支特长生队伍,开展竞赛导向的系统化梯队培养。近年来,各特长生队伍在多项权威赛事中屡获佳绩,形成“以项目为载体、以竞赛促成长”的STEM特长生培养路径。

(三)STEM主题式课程

学校以校园真实问题为切入点,以项目化学习、多学科融合、分学期实施的方式,面向36年级学生开设STEM主题式课程。三年级的主题包括“我为植物做名片”,引导学生了解校园内的常见植物,运用智能技术制作语音解说植物名片;“我为小鸟安个家”引导学生了解校园鸟类生态,为校园内的鸟制作并安置鸟巢。四年级的主题包括“我为校园添盏灯”,结合传统文化与光电科学设计并制作一盏庆岁灯,为校园装点元旦节日氛围;“我为校园做模型”,结合校园平面图,运用数学比例知识制作校园立体模型。五年级的主题有“我是校园纸艺师”,进行校园废纸回收再利用,制作再生纸工艺品;“我是沙发保卫者”,调查野猫生活习性,从多维度开展研究,如制作猫抓板,对沙发布料进行防抓挠测试,并制作橘味香皂,建立驱猫防线。六年级的主题有“我为锦鲤守平安”,探索捕食锦鲤的动物习性,从多维度进行保护,包括生物屏障实践,稻草人制作、迭代与优化,等。

“空间”与“氛围”:营造动态STEM教育文化场

学校从“硬件空间搭建”到“文化氛围营造”层层推进,让校园学习环境从“静态展示空间”变为“动态课程载体”,解决STEM教育实践场景不足、原理感知抽象的难题,营造出STEM教育的浓厚文化氛围。

(一)科技体验馆

学校开放式科技体验馆有600余平方米,以一厅两廊四梯为布局。馆内分列数十个科学互动式体验装置,涵盖电、力、声、光、机械、人工智能、STEM项目等领域内容,适配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如适合低段学生的“AI互动机械手掌”装置,学生通过自己的手掌做动作来控制机械手掌做同样的动作,在玩中体会AI时代的趣味性,培养科学兴趣。“二进制”体验装置面向中高段学生,通过操作设备学习数学领域中二进制的原理,为计算机学习打下基础。高段学生体验“水力发电”装置,通过调节水流速度观察发电量变化,分析水流速度与发电量的数学关系,学习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科学原理,自主设计水力发电模型,培养工程设计思维与数学能力。

体验馆提供6台互动式科学模拟实验机,每台内置284个覆盖小学36年级科学主流教材的模拟实验,内容包括自然科学类、数学类、工程技术类、信息技术类等。互动触摸屏界面友好、形象生动,配有语音文字提示,学生可通过触摸、拖拽等方式自主完成模拟实验。如“简单机械实验”以杠杆平衡、滑轮省力特性为基础,学生按照实验步骤模拟搭建杠杆、滑轮组,通过拖拽改变力的作用点,发现力臂与力的关系规律,再使用杠杆撬动石块,体现“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STEM理念。科学模拟实验机成为学生课余自主学习的重要平台。

(二)科普文化长廊

科普文化长廊以中国在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的杰出成就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科普长廊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从参观学习到实践操作的连贯融合。

长廊按学段划分主题。低段围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进行科普,了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引导学生用轻质黏土设计简单的“活字印刷模拟装置”并进行印刷体验。中段围绕“中国航天”进行科普,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指导学生绘制天宫空间站模型图,用PB管、PVC管等材料制作空间站模型。高段围绕“通信工程”开展科普,了解人类通信方式演变史,认识中国北斗卫星系统,了解卫星通信、定位导航的基本工作原理,指导学生自主体验手机导航系统,并用手机进行北斗卫星信息收发操作,初步了解卫星通信的原理。

(三)STEM作品展示区

学校设置师生STEM作品展示区。教师展示区摆放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竞赛制作的STEM作品,为学生作出良好示范。学生展示区摆放学生在各类STEM课程及假期STEM实践活动中的作品,成为学校STEM教育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持续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

“激活”与“联动”:为丰富STEM教育资源注入活力

校外教育资源是学校STEM教育的重要支持。学校激活家长资源,联动校外科技场馆、周边高校资源,以拓展教育师资、丰富实践场景、提升教育品质为导向,为丰富学校STEM教育资源注入活力。

(一)激活家长资源助力STEM教育师资

孩子STEM学习的家庭助手。学校常态化开展STEM活动,如新冠疫情期间设计自动消毒机、自动测温仪;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围绕“中国航天”开展制作火箭、卫星模型活动。这些制作活动需要家长的适度支持,家长就成为学生STEM学习的家庭助手。以学校每周一期的“政通娃、爱科学”科学小讲堂为例,活动采用学生自主申报、家长协同支持、教师专业指导的模式开展。家长协助孩子进行资料搜集、文字打磨,指导孩子进行相关实验或制作,协助孩子进行视频录制、剪辑等,最终由教师完善后形成每周一期的科普教育视频。

学校STEM教育的校外导师。学校依据家长专业背景,建立STEM教育家长导师资源库。家长导师中有航天工程师、汽车制造高级技工、机器人研发专家、医药科学家等。家长导师根据自身专业提供相应的STEM课程,供学校选择;学校根据实际需求,邀请相应的家长导师走进学校,以开设讲座、实践指导等形式指导学生开展STEM学习。例如航天工程师家长导师带来的“火箭制造”STEM主题课程,先给学生讲解火箭类别及基础知识,然后学生分组领取火箭模型组件,在家长导师指导下拆解模型结构,明确“箭体支撑”“部件衔接”等工程原理,随后逆向完成拼接组装,同步记录组装步骤与关键节点,深化对火箭结构与机械组装的认识。

(二)联动科技场馆拓宽STEM教育实践场域

学校联合12家校外科普场馆,如成都科幻馆、四川STEAM科创教育科普基地等成为合作单位。合作场馆根据自身优势与学校共建STEM研学课程,拓宽学校STEM教育实践场域。如学校与成都科幻馆合作共建的“航天主题”STEM研学实践项目,展示航天系列模型和部分实物、模拟座舱等,配备专业解说,学生通过参观、聆听、实际体验等活动丰富航天知识;同时设计“我的登月计划”STEM课程,提供“太阳能飞机”和“月球车”的组件,学生在专业教师引导下动手自主完成模型制作并收藏,实现场馆实践与校内STEM教育深度联动。

(三)高校专家进校提升STEM教育品质

依托周边高校引入专家资源,担任学校STEM教育指导专家。一方面开展教师培训,专家用前瞻性眼光,从专业、方法等层面指导、培养学校STEM教育教师,提升教师STEM课程设计能力。另一方面,邀请专家进校开展学生讲座,组织STEM教育活动,为学校STEM教育品质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黄金强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政通小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

《人民教育》2025年第19期,原标题为《课程·环境·资源:小学STEM教育校本化实践》


本文网址:http://www.jypx888.com:443/show.asp?id=17848

              重点推荐:魅力女性工程                                                                       最新推荐:农业培训                             教育培训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