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追问,当今时代,师者应有的模样是什么?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穿越时光的教育经典里——“教育很多时候不妨少一些花样,多回归一些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教育需要园丁式培育而非木匠式加工,摒弃单一标准,用多元维度看见每个生命的独特价值,帮孩子找到他精神世界里的闪光点和支点,培养‘真正的人’;用‘反馈’替代‘评判’,守护学习动力;构建‘智力背景’,依托阅读与课程破解学业困境……近日,在新疆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第三届“教育阅读节”暨“大夏书系读写节”2025年铁门关市专场活动上,从事教育工作34年的魏智渊,以自身经验、鲜活案例和专业思考,为教育界同仁解码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的核心思想。
图为对话沙龙环节,右一是魏智渊。活动主办方供图
教育是爱的艺术,亦是智慧的修行。在“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学当好老师”这条路上,从最初的“读不懂”到如今的深度践行,魏智渊用20年时间研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并以苏霍姆林斯基为起点,走向更深入的教育探索。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家(1918-1970),作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思想的 “铁杆粉丝”,魏智渊不仅通过下线活动让这份教育宝库惠及更多教育工作者,还经常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本次活动期间,魏智渊以“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学当好老师”为题,与线上线下的老师们共赴这场教育之约。
一段跨越二十年的“读懂”之旅
从“经验型”迈向“专业型”
“谢谢今天晚上来参加共读共写公益活动的老师和家长们。今晚,我特别激动!”活动开场,南明教育及全人之美课程联合创始人,南明教育总校长魏智渊对着镜头表示,尽管自己每周都做直播,但今晚的心情格外激动,而这份激动源于他对苏霍姆林斯基有着很深的感情。
作为出版过《教师阅读地图》《大夏书系・高手教师》《儿童读写三十讲》等畅销作品的教育研究者,魏智渊有着34年的职业生涯,其中20年都在深耕教育研究与实践。而在所有研究中,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是他倾注心血最多的部分。
这段缘分,要从25年前说起。2000年左右,30岁出头的魏智渊遇到了一本老师们交口称赞的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在他眼里最初的印象是“老生常谈”——无非是强调阅读重要、教师要爱学生,这些道理……当时我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没读懂!”魏智渊坦言,“就这样,这种“读不懂却不自知” 状态持续了5年。直到2009年,他在新教育实验团队负责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在干国祥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参与线上教师读书会的课程,一起细读《给教师的建议》,听干国祥系统性解读了懂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思想后,让他对苏霍姆林斯基有了新的认知。
此后,魏智渊担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门课程的讲师,还在干国祥老师的建议下,做了延展,深度研发了课程《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为了上好《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这门课,他搜集了国内所能找到的关于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逐一加以研读。“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如此深入、扎实地理解一位教育家。”魏智渊说。
魏智渊表示,读懂苏霍姆林斯基远没有那么容易,不能只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要真正理解他,必须结合大量背景知识,是需要有一些哲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背景的。为此,他研读了皮亚杰、维果茨基、杜威等教育家的著作。“直到把这些思想融会贯通,再回头看苏霍姆林斯基,我才觉得自己真正‘走进’了这位教育家的世界。”魏智渊说。
而这份深耕,化作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上下册,以及《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十讲》。
“皮亚杰、维果茨基、杜威、怀特海、布鲁纳,哪一位不厉害?为什么偏要执着于苏霍姆林斯基?”直播中,魏智渊的答案很坚定:因为苏霍姆林斯基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最好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 “全息性”。苏霍姆林斯基是在中国非常流行的教育家,他的著作也被广泛阅读,影响了许多人。纵然如此,我们认为,他的思想精华,还远远没有被真正地认识到,这也是我们团队阅读、研究、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思想的原因之一。
对教师而言,读懂他,就像拿到了从 “经验型” 迈向 “专业型” 的入场券。“专业的本质是什么?专业发展的本质又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反思下的经验’——专业发展本质上是构建经验,但这种经验必须经过反思。说白了,一个人的专业水平最终取决于他的观念或概念水平,而观念、概念不是纸上的知识,而是一种鲜活的行动结构。”直播里的魏智渊娓娓道来,每一句话里,都是对教育研究的赤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