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对于北京市商业学校保山班学生李雪兰来说,是一个喜悦的日子,同时也是一个伤感的日子。她和同样来自云南保山市的48名小伙伴一起,手拉手走上毕业红毯,在成长树上留下自己的掌纹,封存学生时代的成长印记;他们还一起完成校园里最后一次升旗,共同上了最后一堂课,让一种难舍难分的情愫恣意在心中流淌。
“两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我们已从一脸懵懂的新生,成长为满怀一腔抱负的毕业生。”李雪兰深情地回忆。两年前,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从澜沧江边满怀憧憬走出家乡来到北京,如今,他们将肩负沉甸甸的责任,再次回到熟悉的家乡,用学识和技能,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北京的两年生活,学生们的点滴变化,在北京商校挂职锻炼的保山市昌宁县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刘发兴都看在眼里,“在大家生命历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将改变大多数人的命运”。
如此深刻改变了这些孩子人生轨迹的,是一份对口帮扶协议。
北京商校党委书记史晓鹤告诉记者,为落实中央扶贫工作部署,2012年,教育部遴选了东部地区10个优秀职业教育集团,对口帮扶滇西边境山区10个州市的中等职业学校。北京商校牵头的北京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与保山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承诺发挥集团办学资源优势,支持保山市职业教育发展,在发展规划制定、联合培养技能人才、特色产业发展、培训师资、校企深度合作、联合招生办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
“如果没有对口帮扶政策,我可能和老家的孩子们一样,去广东打一份零工。”回忆起3年前一度面临失学的困境,殷然州为自己能成为首届保山班的一员而感到庆幸。
“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掌握了技能……”谈学生们的收获,刘发兴一口气概括出好几条。“最重要的是,使原来只准备屈从于现实、虚度一生的他们,变为现在决心学成后要回报家乡、造福社会、奉献祖国的一群人。这种思想理念上的转变,就是职教精准扶贫的成功写照。”刘发兴说。
传统的教育扶贫模式大多是学生培养和教师培训,而滇西扶贫,教育部探索出一条“教育+产业”的路子。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巡视员谢俐说:“我们就是要把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把输血和造血紧密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智力扶贫与产业扶贫双驱动的道路。”
“旅游服务、珠宝玉石加工、物流服务管理,这些帮扶专业都有讲究,都是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设立的。”据北京商校校长侯光介绍,职教集团多次赴滇西实地调研考察和举办研讨会,参与调研的人员有30余人,制定了详细的帮扶方案,最终在5所学校确定了5个重点帮扶专业。(中国教育报记者 翟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