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场航空航天专场招聘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场内人山人海,场面如火如荼,不可谓不火爆。经过初试、笔试、面试3个环节,一名毕业生仅用半天时间就成功签约中国科工集团第九研究院,成为这所高校2011届毕业生中第一个签约的毕业生。
这个各方面看起来都不是特别优秀却创造了记录的学生就是粟海涛。这个朴实无华的小伙子来自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一个偏远的山村,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母亲是农村妇女,家庭背景很普通。他专业成绩36个人中排名第16,占前44%,远远没有达到优秀的标准。在学校社会活动中,他策划组织了校园读书会,参与了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2010年北京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工作,担任过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经济学会副会长等职务,相对于叱咤风云的校园人物来讲,他也只能进入中等生的序列。
在中国庞大的大学生就业群体中,像粟海涛这样的中等生占到了绝大多数,激烈的竞争中到底是哪些因素在支持他们走向成功?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与学生打交道的辅导员,对学生成长轨迹有着充分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通过解剖粟海涛这个案例管中窥豹,引发了我对中等生就业的思考,与长期奋战在高校学生工作一线的同仁分享。
明确的职业目标启迪他在大学生活中学会取舍
粟海涛说:“文科生在社会上学到的东西比在学校里学到的更有用,如果自己以后的工作需要更高的学历,我可以快速重拾相关课程以深造,而这种重拾,对文科生来说并不困难”。
2007年入学伊始,当其他人想着如何读研究生的时候,粟海涛就直接明确了毕业参加工作的人生道路。在明确了目标之后,他给自己订了一个详细的大学规划,大项包括学习、工作、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小至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必修课程平均分、学校及实践工作目标等。这项工作虽然花了近半个学期的时间去思考,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修改和完善,但却使他在大学期间做一切事情就有了一个方向,大学4年的生活也更加充实。从那以后,他知道自己在大学期间什么事情应该去做,什么事情可以选择去做,什么事情可以放弃,更明白了在几项工作安排起冲突的时候,该如何去取舍。
清晰的大学规划支撑他积累了出色的职场素养
在学习方面,粟海涛深知在学习的深度上无法达到专业研究生的水平,那么就只能在学习的广度上扩充自己,使自己在和研究生的较量中获得优势。带着这种信念,他给自己定下了“本专业必修课平均80分和坚持学完法学第二学位和工商管理辅修”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程度上,3个专业的学习影响了主修专业经济学成绩,但法学和工商管理却为找工作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在社会工作方面,农村的成长环境使他充分认识到自己不具备城市学生的多才多艺,也没有他们那种胆量和自信,那就必须在大学里培养出一些他们所不具有的才能。于是,他积极参加班委竞选,接下建立班级网站的任务,参加学生会并承担视频剪辑工作,加入学校社团并积极工作以锻炼自己的组织与交流能力。在社会实践方面,他主动参加和组织各种调研和志愿服务活动。2008年,他参加奥运志愿服务之后,牵头策划了湖南怀化社会实践,组织11名同学赴自己的家乡芷江侗族自治县罗旧镇进行支教活动。2010年,他进入北京市团委志愿者联合会进行实习锻炼,与联合会老师一起完成了200多名西部服务大学生志愿者的选拔与派遣任务,获得了极为宝贵的组织与管理经验,获得了主管领导的高度肯定和赞扬。一路走来,虽然过程很辛苦,也想过放弃,但一想到自己的规划,他都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因为他明白:一旦放弃,他将前功尽弃,前路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