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向社会发布研究报告称,他们委托专业公司对2015年全国19个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满意度的调查显示,北京市的满意度与5年前相比增幅超过24%,增幅排名第一。
作为一个有着810万外来人口、常住人口总数达2100万的全国特大城市,北京市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满意度能在几年内取得这样的进步,实属不易。
就连一向对北京教育多有批评的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也发出感叹:“在我看来,北京教育改革最大的变化是2015年实现了就近入学,一举破解了持续十几年让人无奈而又悲观的小升初乱象,并一举走在了全国前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可谓是力挽狂澜。”
老百姓对教育均衡满意度的增加,是对北京3年来大刀阔斧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取得突破的认可。
那么,北京的教育综合改革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年内取得突破?有哪些值得各地思考和借鉴的启示?
敢于碰硬 不畏改革之难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一定会触及一些群体的利益。”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说,“但是,如果我们瞻前顾后,不敢碰硬,不敢打破利益格局,那么改革必然难以取得突破,只会引发群众更大的不满,最终不利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最能体现他这段话的,莫过于北京3年来铁腕治理“择校热”的改革。
北京的“择校热”曾经有多热?曾有家长这样总结北京的“小升初”方式:共建、占坑、奥数……足足列出16种。网上还曾经流传这样的话:“有权有钱找共建,无权有钱去占坑,无权无钱拼奥数。”
与“择校热”相伴而生的各种教育乱象,曾让首都百姓痛恨不已。
条子生、共建生,说到底是权力介入招生,破坏了正常的教育秩序,伤害的不仅是教育公平,也可能成为滋生教育腐败的温床。
无疑,这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敢不敢向权力开刀,能不能根治“择校热”这个顽疾,成为检验北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践行教育民生观的“试金石”。
时任北京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苟仲文一上任就下了决心。他在一次会上说:“面对择校顽疾,我们等不起、拖不得,必须果断解决、当断则断。不断就没有出路,慢了会贻误时机,付出的代价将更大,会引发群众对教育改革的失望和不满,不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和气氛。”
决心既下,行动必须果断有力。2014年4月,北京铁腕取消“共建”,堵住特权入学通道。
一个月后,北京再祭出15条“禁令”,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行为,用制度彻底堵住“以钱择校、以分择生、以权入学”的行为,同时打断了名校在义务教育阶段“掐尖”的念头。
北京市教委不畏艰难、敢于碰硬的有力举措,在首都百姓中引起强烈反响。一位学生家长说:“取消共建,让我们感受到市教委治理‘择校’乱象的决心。”
集中力量 打好“歼灭战”
北京市这一轮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过程中,除了要面对整治“择校热”这样难啃的硬骨头,还必须解决好一些因长期积淀难以根治的问题。
“对这类难题,北京市采取的是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策略。”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三点半问题”就是北京市此轮改革遇到的一个难题。这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这是近10多年来,从教育部到各地教育部门狠抓中小学生“减负”带来的一个让人无奈的结果。
2013年,北京推出“史上最严减负八条”,明确要求小学生在校时间不能超过6个小时,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8个小时,每天下午3点半,学校准时放学。
“减负八条”确实减轻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广大中小学生拥有更多课外时间追求个性发展。但是,每天下午3点半放学后,接孩子下学成了让很多学生家长头疼的问题。加上社区教育发展滞后,不能有效解决孩子放学后的活动和教育问题,“三点半问题”由此产生。
这个问题不解决,还将严重制约素质教育在学生课外时间的良好开展。这成为摆在北京市教委领导面前的一道不小的难题。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北京市找到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解决之道。
从2014年1月开始,北京市推出全市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每年投入5亿元用于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文艺、科普社团活动。
根据这项计划,各中小学每周至少3个下午放学后的3点半至5点这段时间,都会安排课外活动,而费用由财政部门按照城区生均400元、远郊区县生均500元给予补贴。
“这项课外活动教育公共服务,真正达成了为家长解忧、让学生受益的目的,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教育民生工程。”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