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给孩子“分”的机会,同时要去享受孩子“分”的快乐与幸福。
未成年人的认知世界是怎么发展的呢?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证明:“我听到的会遗忘,我看见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这说明,儿童的脑神经只有在主动用脑的时候,才会得到锻炼。经历和体验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那是一个生命成长必备的雨露。
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孝敬老人,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精华。怎么让孩子真正接受呢?那就要让孩子在自己学做人的实践中,真正体验到善有善报,体验到助人的快乐,体验到敬老的责任。
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得到的是满足感,往外拿得到的是成就感和幸福感。所以,在分享中长大的孩子爱人爱己,在独享中长大的孩子自私冷漠。
父母要给孩子“分”的机会,同时要去享受孩子“分”的快乐与幸福。
我家的家风就是——分享。我家有六个兄弟姐妹,妈妈教我们分享的办法十分简单,就是一句话:“给妈咬一口!”每次买冰棍,我妈买六根,不给自己买。但她会要求每个孩子都给妈妈咬一口。那时候,我哥哥姐姐都很主动,我排行老五,每次都躲在后面,希望妈妈咬一小口,可我妈每次都“狠心”地咬一大口。后来大家都习惯了,如果妈妈没咬一口,就觉得没法吃。长大后,家里不管有什么好吃的,大家首先会问一句:“我妈呢?”好像妈妈没吃到,这东西就没那么好吃似的。
长大了才明白,小时候家里虽然不富裕,但三分钱五分钱一根的冰棍还是买得起的,那么妈妈为什么不给自己买一根,而是让孩子每人“给妈妈咬一口”呢?原来,这是让我们从小舍得分享,而且体验到分享的快乐,心中有妈妈。
儿子出生了,我当了妈妈,也把“分享”请进了我的小家。儿子第一次跟我分享是在他上幼儿园时,有次六一表演节目,老师给每个孩子发了两块巧克力,儿子“腾”地站起来,跑到我身边,说:“妈妈,分你一块。”
我说:“好!”一张嘴就吃掉了那块巧克力,儿子很得意地跑回自己的座位。坐在身旁的一位家长很羡慕地说:“你多幸福啊,瞧我儿子,两块都吃了,瞅都没瞅我一眼。”“这是习惯,独享和分享都是从小培养的啊。”我笑着说。
冬天家里很冷,有一次我下班回家很晚发现儿子已经睡了。而我的床上多了一床被子,被子上夹了一张纸条:“妈妈,天气冷了,我把被子从上面的柜子里找出来了,你盖上就暖和了。”
我鼻子一酸,再看儿子,他自己的被子上面只加了一床棉絮,原来他只找到一床被子,让给我盖了。这时,我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滚落下来。现在,我们和儿子一家住在一个小区,经常吃到儿子做的美食,一大家人每天其乐融融,幸福无比。
在学校里,我很多次问过孩子们同样的问题:“爸爸妈妈最爱吃什么?”一个小男孩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他站起来大声说:“我爸最爱吃我的剩饭。”
我跟父母们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吃他们的剩饭,吃习惯了,你就成吃剩饭的了。当孩子给你东西时,不要不接受;只要是孩子给你的,就欣然收下。因为那一刻,孩子脸上会洋溢着满足感和发自内心的微笑。
有人“分”就要有人“享”,享的人必须学会感恩,这样分的人才有成就感。作为父母,要学会九个字:爱孩子、用孩子、夸孩子,一样不能少!
孩子在充满爱的土地中生长,才能懂得什么是传统美德,自觉传承传统美德,成为一个有爱心、有品德、有责任,顶天立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