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却咏梅)近日,著名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冯骥才的最新长篇小说《艺术家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他在自序中写道:“我一直想用两支笔写这本小说,一支是钢笔,一支是画笔。我想用钢笔来写一群画家非凡的追求与迥然不同的命运;我想用画笔来写唯画家们才具有的感知。”

冯骥才修改完《艺术家们》第七稿后自拍留念
《艺术家们》的故事发生于上世纪60年代,以三位画家楚云天、罗潜和洛夫从心灵交汇到逐渐离散的过程,折射了近五十年来的时代变迁,也融入了冯骥才对绘画、文学、音乐等多种艺术门类的独特体悟与思索,用钢笔和画笔“两支笔”描绘出激荡动人的艺术人生。从“文革”,到上世纪80年代新时期,再到市场化大潮的席卷,每个人都经历着时代的淘洗,也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在艺术和物质都极度匮乏的年代,几位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生活悄然起步;在新时期,纯粹的艺术激情和探索引领了时代和他们;而当市场化大潮袭来,他们又不得不面对新一轮的心灵考验,苦苦地寻求突破和自我救赎。
可以说,《艺术家们》所写所思,是一代人的“生命史、心灵史、艺术追求史”,同时也是大时代社会图景的真实见证。著名评论家潘凯雄认为:“《艺术家们》以小题材写大时代,也以小故事写大内涵,从画家们的生活场景等很小的故事切口,内涵丰富,这与他的艺术追求、艺术标准高度吻合。”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冯骥才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他倡导与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传统村落保护等文化行为,对当代人文中国产生巨大影响;他主持收集整理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已有20多亿字的规模。但是,冯骥才一直未离开文学,他从不是文学的旁观者,也始终没有离开作家的身份和作家的立场。这种立场不仅是思想的立场,而且还带着一份浓厚的情感,体现出了他作为知识分子对文化的敏感与自觉,责任与担当。近年来,他陆续推出了“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系列”、《单筒望远镜》等作品,一时间读者纷纷感叹:“冯骥才回归文学了!”
面对“回归”的声音,冯骥才说:“我今年78岁了,爬山爬不动了,台阶超过30公分也上不去了。当我回到书房的时候,不是我找文学,是文学找我了。”

《艺术家们》 冯骥才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