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小饭桌”食品加工过程不规范,食品安全无保证。一些中小学生因食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而出现身体不适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也一再刺激着人们敏感的神经
今年秋季开学后,许多家庭“小饭桌”又开始在学校门口进行广告宣传招揽学生就餐。由于其收费与正规餐馆相比较要低一些,得到一些中午没有时间接送孩子或者给孩子做饭的年轻家长的欢迎,家庭“小饭桌”一直“生意兴隆”,一些经营者赚得盆满钵溢。
由于家庭“小饭桌”游离有效监管范围之外,大多数为家庭作坊式的无照经营,在饮食安全、环境卫生方面存在较大隐患。事实上,开办一家家庭“小饭桌”一般只需在居民小区内租用一套家庭住房,里面软硬件设施不齐全,缺乏必要的消毒措施;从业人员大多为下岗、退休人员或农民工,素质良莠不齐,缺乏必要的餐饮经验和食品营养知识,健康状况也没有保障。同时,家庭“小饭桌”食品加工过程不规范,食品安全无保证。一些中小学生因食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而出现身体不适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也一再刺激着人们敏感的神经。
有需求才会有市场。家庭“小饭桌”无序发展与极大的市场需求有密切相关。当前,囿于现实条件和家长需求,一刀切取缔家庭“小饭桌”并不现实。有关监管部门要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媒体网络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家长和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维权能力,自觉抵制不符合规范的家庭“小饭桌”。
与此同时,政府监管部门应严格准入门槛,对学校周边的家庭“小饭桌”进行全面备案登记,将其纳入有效监督管理范围之内,并制定相应的开办标准,敦促其完善基本软硬件设施,采取持证上岗的方式,责令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定期体检,并组织相关培训,提高其食品安全卫生意识和食品营养学方面的知识。
在日常管理中,政府有关部门要整合教育、工商、卫生、食品监督、质监、等执法力量,改变“九龙治水”的多头执法模式,加强执法力度。政府监管部门要建立联动监管、不定期检查等制度,加大对问题家庭“小饭桌”的处罚力度,走出“发现难、入户难、整改难、取缔难”执法困境。只有多策并用、多措并举,织好既“密”且“严”的食品安全法网,才能使整个家庭“小饭桌”市场成为一个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的就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