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会员服务广告刊登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聚焦

浙江:特殊教育“卫星班” 融合教育在路上

作者: 来源: 日期:2016/11/7 12:05:19 人气:46 评论:0 标签:

  一堂课下来,杭州市下沙第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张松珺统计了一下,学生小董一共举手6次,发言很积极。“小董原来在杭州聋人学校念书,三年级时来到我们学校接受融合教育,一年多来,他的状态越来越好,不仅发音准确,和同伴之间的相处也愈加融洽。”

  要不是小董佩戴着助听器,记者几乎看不出他与别的学生有什么不同。而对他来说,唯一的不同也许就是每天下午上完课后,别的同学都去参加大课间活动,他则要到一个名为“卫星班”的教室里,接受专门化的言语康复训练。

  在下沙二小,像小董这样的学生共有4名,均来自杭州聋校。借助“卫星班”这一教育模式,他们得以和普通孩子一起生活学习。杭州聋校的3位教师每天在完成本校的教学后,都会赶往下沙二小,走进4名学生所在的课堂听课,课后还和该校的任课教师一起磨课,讨论教学目标的设定,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

  两年下来,4名学生渐渐不再依赖手语交流,变得愿意开口说话了。普通学生也开始接纳他们,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乐观、勤奋、坚韧的精神,互帮互助、合作共享的画面时常在校园里上演。

  “融合教育是当今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潮流,‘卫星班’的建立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沟通交往、融入社会等能力,促进三残儿童回归主流社会。”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章金魁说,目前省内已相继建立了10个“卫星班”模式支持项目探索融合教育,但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颈,比如人员选择、教师分工、课程设置、班级建设、后续保障等。

  直到今年9月,湖州市教育康复学校才终于选定了几百米之外的湖州清河幼儿园作为“卫星班”的安置校。接着,选择哪些孩子去融合又是一个难题。“以聋儿为例,佩戴助听器后听觉补偿效果达到最适、性格外向、家长同意的孩子,最终参与了融合。”该校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截至目前,参与融合的孩子已到清河幼儿园开展了9次活动,每次去之前,两校的教师都会制定好教学计划和做好相应安排。“接下来我们会继续细化课程设置,但这样无疑会增加普通学校教师的教学负担,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不知道这样的合作能持续多久。”该负责人坦言。

  温州特殊教育学校也有类似的困惑。校长李科说,要推进融合教育,首先要解决理念上的认同。为此,该校在开展“卫星班”实践的同时,一方面积极将社会各界人士“请进来”,另一方面努力让特殊孩子“走出去”,通过参与温州市各类中小学文体活动,树立孩子的信心。“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展示了解,能逐渐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融合教育的氛围。”李科说。

  宁波市庄桥街道中心幼儿园最近刚和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启动“卫星班”建设工作。“说实话,面对班级里多了一名来自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我们心里没什么底气,毕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特殊教育培训,很多问题不知该如何处理。”庄桥街道中心幼儿园的教师们表示。即便是对已有了一年多融合教育经历的张松珺来说,也有很多困惑,譬如设置一些教学环节时,常常不能很好地兼顾两类学生。

  为此,省教育厅教研室特殊教育教研员姜卫英建议,融合教育是一种支持性的教育,要努力为融合教育创造条件,包括社会支持、自然支持、专业支持等,只有支持到位,才能真正提高融合教育的质量。还有一些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则表示,期望教育行政部门能多组织普通学校教师开展有关特殊教育的通识培训,并考虑解决“卫星班”教师的配置、编制、薪酬等问题。

  “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卫星班’的融合教育模式目前尚属起步阶段,还需要时间来磨合和完善。”在日前举行的省特殊教育听障“卫星班”工作现场会上,与会代表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本报记者 陈蓓燕)


本文网址:http://www.jypx888.com/show.asp?id=1674

              重点推荐:魅力女性工程                                                                       最新推荐:农业培训                             教育培训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