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开始,中国国产电影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类型更为丰富、产业逐渐健全,银幕数量绝对增长、票房缕创新高,所谓突破多少百亿、逆袭好莱坞之类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在国产片行情看涨的同时,“烂片”一词也广为流行。吊诡的是,《富春山居图》《小时代》《微爱》等作品虽一再被冠以“烂片”之名,却依然收获了不菲的票房,使当下的中国电影呈现出“越骂越看、越看越骂”的奇怪现象,在国产片的繁荣景象之中投下了不小的阴影。一部低美誉度的影片缘何收获高票房?对此悖论,专家学者从消费文化泛滥、道德滑坡、票房造假、营销手段、档期空子、国产片保护政策等诸多层面给予了分析与解读,而在笔者看来,其中最大的症结还是观众自己。说到底,在一个尚算开放的电影市场中,是观众以“用脚投票”的方式选择了看或者不看,看这部或那一部影片。
电影作为大众艺术,观众是其产业链条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环。电影必须依赖观众而存在,观众不但是票房的贡献者,更是电影内含的社会、文化、心理最直接的反馈者,对电影创作乃至整个电影生态发生着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如果说“观众为本”是接受美学赋予电影的一个比较通行而合理的观察维度的话,当下倾力追逐票房的电影产业已将“观众”推向了一个绝对化的高位,从业者正尝试以“用户”思维来制作电影,将电影的策划、投资、创作、营销、发行都围绕目标观众做文章。资本运营具有追逐人群的天性,互联网+的时代,大数据分析将面目模糊甚至隐形的传统观众清晰显影,观众的喜好、意愿、诉求已经成为电影创作之前即需考量的重点,而使电影成品难免有迎合市场、讨好观众之嫌。大数据显示,平均年龄 21.5岁的80后、 90后的年轻人构成了当下中国电影最主要的观众群落,针对这些城市中产、白领、大中学生为主体的“新观众”,中国电影市场自然“偏爱”青春怀旧、娱乐喜剧、奇观奇幻等影片类型,各种IP电影、粉丝电影、续集电影与跟风之作尘嚣尘上;而电视观众多为中老年人,中国的电视剧就多以谍战片、宫斗剧、家庭伦理戏为主,各种同质化的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
显然,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存在使观众对电影的参与程度前所未有的提高,今天的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影者,而以意见发表的方式介入影视创制诸过程,观众观影素质的高低对影视品质及影视生态环境的建构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观众并非天然具备优良的观影素质,其审美心理、鉴赏水平与判断能力都是可塑的,需要培养的。因此,“受众为王”的时代,影视教育更显必要,唯有理想观众、优秀观众的基数越大、人数越多,才能与影视创作构成真正的良性互动,促进电影事业更美好的发展与未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影视教育被列为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经过二三十年的悉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成效,但也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各大非专业性的高等院校陆续开设起了各种影视类课程,以《电影赏析》、《影视艺术》、《电影美学》为名的影视课大多侧重于电影历史、经典名片、基础理论的教学,教育理念、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皆滞后于迅猛发展的影视业现状;许多青年学生的影视素养也未达到相应的水准,以至于盲目跟风、随意选择,对影视文化工业以及大众传媒隐蔽的操纵性缺乏应有的警惕。就依然束缚于升学压力的大多数中小学生而言,影视教育要么空缺,要么有名无实,更没得到真正落实。
因应时代的变化,我们倡导一种可以称之为“大影视教育”的观念与实践。所谓“大影视教育”,是一种更加系统而全面的综合性教育,它强调教育对象的全民化、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力求突破现有影视教育存在的重学校轻社会、重理论灌输轻体验思考、视野狭窄、知识陈旧等问题,改善“媒体宣传什么就看什么”的被动观影状态,使更多的观众成为具备良好影视素养的理想观众。在笔者看来,践行“大影视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
其一是教育对象的扩大化与教育层次的系统化。大影视教育的培养对象不仅针对在校的青年学生及未来从业者,而是指向广泛意义上的公民。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曾警示过人们,人类社会正孕育着三种文盲,即“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事实上,观看电影电视并非一种习得的能力,跟其他的知识文化一样需要教育培养,影视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应面向全体大众,使影视文化成为每个公民必不可缺的知识,使影视修养成为每个公民的基本素质,以免沦为“视觉文化文盲”。学校教育自然是影视教育最主要的部分,需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习对象设计不同知识内容的影视课程,在大中小学开设不同的影视课,涵盖最大数量的在校学生。学校教育之外,尚需社会教育、市场教育、自我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育予以补充与延伸,使面向全体民众的大影视教育构成一个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所谓“终生学习”已是现代人生活的一种基本样貌,对于紧随科技发展急速变化的影视艺术而言,“活到老学到老”更是一种需要提倡的态度,离开学校之后的人们可以通过社会、市场、自我等不同的资源与方式继续学习。
其二是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入性。高校的影视教育大致分为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两个范畴,前者专注于培养专业性的知识人才,涉及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比较深入,后者侧重影视基础知识的普及与基本素质的培养,多以影视艺术的鉴赏评价为主。电影与电视具有综合性特点,是一种视听融合的影像艺术,也是一种集艺术、技术、商品、传媒于一体的文化工业。然而,传统的影视教育(尤其是作为素质教育的影视普及教育),则缺乏对影视综合性特点的明晰把握,更强调对影视艺术性的研习;即便理论上认同影视的综合性,实际教育中也往往因课时量少、资源不够、经验不足等原因,忽视了对影视工业与影视文化的全局性观照。短短百年时光,影视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如今的电影电视在数字技术、电子网络、新媒体介质推动下不断更新面貌,影视教育的内容也需随之变化,从社会、文化、传播、媒介等不同学科角度拓展对影视的理解。如果说,中小学的影视教育尚能以影视艺术的引导性欣赏与渗透性体味为主要目标,对于知识水平更高的大学生而言,将影视教育仅仅局限于艺术审美或技术奇观显然是不够的,需打破学科、院系之间的壁垒,对影视媒介拥有更全面而深入的认知,凸显影视的多重属性。如此,方能帮助青年学生构建起必要的反思能力与批判能力,洞穿影视的叙事技巧、语言表达以及媒介信息所携带的消费主义或意识形态的隐形控制,切实有效地提高观影水平。
其三是教育方式、方法、手段的多样化。教育方法是教育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是践行教育基本原则的具体表现。随着影视教育对象的扩大及其内容的丰富,大影视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在传统的“讲授+观片”模式之外进行更多样的尝试与开掘。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影视资源的极大丰富以及传播场域的便利多元,单一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显然不再适合今日的青年学生,需以更积极的态度去深化课堂教学、拓展课外教育。大影视教育应将经典理论与最新资讯融汇贯通,将知识传授与学生讨论、实践相结合,从探究性、反思性、体验性的角度给予科学有效的引导,培训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之对海量影视文本与芜杂讯息能理性甄别与选择,对繁复的影视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的解析能力。对于在校学生而言,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影视教育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以影视为主题的各种讲座、沙龙、社团或兴趣小组成为热爱影视者的集结地与交流群;组织影视知识竞赛、影视创作评论大赛以及内容更为丰富的影视文化节等活动,则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影热情,提高其影视素养、丰富其人文情怀与精神内涵。与此同时,影视教育还需走出校园,走向更广阔的社区、社会。博物馆、艺术馆、电影厂、影视制作基地等机构与场所应尽可能地对公众开放,定期推出不同主题、内容、形式的专题活动,吸引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将指向全体公民的影视教育落到实处。
大影视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模式,包含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市场教育与自我教育等多个层次,它面对不同的人群、联系不同的资源、采纳不同的教育方式与方法,构成一综合而互补的体系。通过大影视教育,将有助于切实提升全体公民的影视素养,在“受众为王”的时代,真正有效促进中国影视事业的繁荣与昌盛。(湖北大学文学院 阳燕)